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16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学之教育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的私人成本

【答案】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其包括的内容: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

2. 教育边际收益

【答案】教育边际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新増加的教育成本所增加的教育收益。教育成本指增加期间的成本,教育收益也限于增加期间的教育所増加的收益。若以增加期间为K 年,以毕业年为第一年,则K 年后边际成本现值为:

式中为j 年所增加的教育成本,i 为利率。其边际收益公式为:

式中,t 为所得利益与成本发生的时间,

值为:

3.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4. 教育成本

【答案】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按不同标准,教育成本有不同分类:①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②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③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④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⑤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⑥生均年教育成本和生均全期教育成本;⑦教育要素成本、教育工资成本、教育边际成本、教育单项成本、教育精神成本等。从成本核算角度,有不同计算公式:教育成本=教育社会成本+教育个人成本;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教育成

分别为某期间教育所得利益,则边际收益现

本=教育固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分析,有助于教育部门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有助于教育计划和学校计划的编制,教育经费的合理负担等。

5.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费用在不同主体之间合理分担并实现补偿的机制。其实质是教育费用由谁承担,怎样承担,即各部门及利益相关者分配的比例问题。教育成本分担与教育成本补偿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指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而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教育的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多寡及支付能力大小对教育费用进行补偿。但二者所表达含义的内在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即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给予补偿,以满足教育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需要。

6. 学校产品经营

【答案】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学校产品经营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学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②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③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决定培养什么、培养多少、如何培养;④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7. 机会成本

【答案】机会成本亦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

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采纳某一方案的机会成本,即被放弃方案所牺牲的利益。

在教育领域,也存在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广义上指“教育间接成本”;狭义上主要指学生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而放弃的就业收入。其大小与行业或职业报酬(或待遇)、同龄人口就业率等直接相关。

8. 教育消费

【答案】教育消费是指人们对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耗,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消费其消费者包括国家、个人或家庭、企业等用人部门。狭义的教育消费仅指个人或家庭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消耗教育部门及与教育密切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从而满足其知识、技能、能力增长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教育消费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消费;②教育消费是一种投资性消费;③教育消费是一种对消费主体资格有基本要求

的消费;④教育消费是一种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⑤教育消费并不完全体现为个人消费,是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相结合的一种消费。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美国沃尔什首先提出的,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的含义。它与物力资本相对应,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个人和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它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个人或人口群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靠投入一定成本获得的;人力资本本身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而是人类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它只体现了个人或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能力或素质的经济价值,绝不是个人或人口群体价值的全部。

10.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舒尔茨曾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由教育形成的资本》(1960)、《人力资本投资》(1961)、《教育与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1)等。其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有相互关系的,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相对投资量主要是由收益率决定的。收益率高说明投资量不足,需要追加投资;收益率低,说明投资量过多,需要相对减少投资量。当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二者间投资收益率相等时,就是二者之间的最佳投资比例。在二者还没有处于最佳状态时,就必须追加投资量不足的方面。

②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舒尔茨认为,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中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増加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因此,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

③具体数量化计算进一步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舒尔茨运用自己创造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约有33%是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做出的贡献。

(2)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所谓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更新所做出的反映及其效率,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如财产、劳动、金钱及时间等。舒尔茨称这种“分配能力”为处理不均衡能力。这种能力的取得与提高,主要是由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

(3)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合理使用与分配时间的能力,也是人力资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