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661教育经济与财政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机会成本

【答案】机会成本亦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营决策中,以未选择方案所丧失的利益为尺度

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的成本。采纳某一方案的机会成本,即被放弃方案所牺牲的利益。

在教育领域,也存在机会成本。“教育机会成本”广义上指“教育间接成本”;狭义上主要指学生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而放弃的就业收入。其大小与行业或职业报酬(或待遇)、同龄人口就业率等直接相关。

2.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答案】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亦称“教育投资使用比例”,即一国、一地区或一学校一定时期教育总投资中,教育事业费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之间,教育事业费中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之间,以及教育经费中工资、附加工资、福利费、人民助学金、业务费、设备费、公务费、修缮费、科研费等在总经费中的使用比例。它影响教育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主要取决于:①一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公用经费的比重越高,反之则越低。②教育投资存量大小。教育基建投资存量大,已有教育固定资产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公用经费比重则相对较小。③教育的级别(高等、中等、初等)与专业。一般而言,教育级别越高,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及公用经费比重越大。同一教育级别不同专业、系、科的教育,教育投资使用结构不尽相同。④教师与学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比例,以及教师的工资水平等。

3. 劳动简化法

【答案】劳动简化法是指将复杂劳动折合为简单劳动来计算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方法。根据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的理论,为了计量在社会总劳动量中,由教育所培养的复杂劳动量对国民收入的贡献,需要将复杂劳动简化为简单劳动。具体简化方法有:①教育费用简化法;②教育程度简化法;③劳动报酬简化法;④劳动生产率简化法;⑤国民经济净产值简化法等。

4. 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

【答案】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金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5.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答案】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指国民收入分配按其最终使用性质划分的积累资金与消费资金的比重及其内部构成,还包括按社会各阶层及社会集团划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即它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6.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答案】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指社会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分配方式。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的配置目标:①配置合理,即按一定比例将教育资源分到各级各类教育中,以促使教育结构合理化,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②配置有效,教育资源的稀缺决定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体现效率,以最少的教育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学校资源的配置和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配置。前者为教育微观层次的个量资源配置,以效率为主要目标,后者为教育宏观层次的总量配置,以合理为主要目标。宏观配置是微观配置的条件,微观配置是宏观配置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有计划(或行政)和市场两种,一者应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有机结合起来。其选择,一受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教育最终由经济决定;二要考虑教育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其中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是在法律约束下,采用计划行政配置方式,对非义务教育尤其职业技术和高等教育,市场配置方式有较大的作用。

7.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8. 教育生产函数

【答案】教育生产函数是一种计量教育经济效率的方法,指教育过程中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种统计关系。就学校教育而言,其一般性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生在时间t 所取得的学业成就;代表一个学

代表累代表累积到时间t 为止的,来自于家庭方面并对学生学业成就

代表学校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种族,以及家庭中所使用的语言等;积到时间t 为止的,由教师投入到一个学生身上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的资格等;

其他投入要素,包括班级规模、图书资料、课程等等。就一般的教育行为而言,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学生家庭方面的投入、教师方面的投入、学校方面的投入、时间方面的投入;而教育产出包括消费和投资,消费指学生及其家庭,以及整个社会获得的幸福、愉快与类似的收益的正消费,以及厌学体验等负消费,教育在投资方面的产出包括个人和社会生产技能提高相关的产出。将教育投入量和教育产出量的相关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便构成教育生产函数。假定产出用y 表示,投入用x 表示,则教育生产函数为:y=f(x )。即说明y 与x 具有函数关系。假定投入因素不止一项,则可用

关系便成为:来代表,同理,产出可用来代表,任何一个产出与投入的函数尽管投入与产出都不只是一个,因素间不一定是互不相关的。生产函数的表示仍可用简单方程式y=f(x )表示。

二、简答题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调节教育供求关系?

【答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将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供求还应受国家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调控,使教育供求关系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教育供求关系的措施如下:

(1)以市场调节为主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因为教育供求是由市场经济、商品生产供求关系派生出来的,它直接产生于经济社会对劳动资源的质量需求。因此,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必须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

(2)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市场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且教育产品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供求进行调节,需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适当结合起来。由于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以政府调节为主,不同的教育其产品特征不同,应区别对待。义务教育更接近公共产品,政府在调节其供求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适当确定义务教育的年限和目标年份。非义务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更接近私人产品,在以政府调节为主的同时,可更多地通过市场调节缓解其矛盾。例如,可通过学费标准的降低和提高调节其供求。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领域应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重调节机制。

1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因此与此相关联的是劳动者报酬应该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等。这些理论中包含许多关于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是研究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指出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