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