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F1608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之文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铜鼓
【答案】铜鼓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主要可以分为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遵义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蒙型铜鼓。
2. 紫禁城
【答案】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所以把皇帝的居所喻为紫宫,故旧称紫禁城。紫禁城的建筑对称布局、院落组合、空间安排、单体建筑、建筑装修、室内外陈设、屋顶形式以及建筑色彩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其建筑布局是: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
3. 熹平石经
【答案】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刻成后7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受到严重摧残。太宋代以来在太学遗址河南堰师朱家讫塔村一带常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得8000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4. 盘龙城
【答案】盘龙城是商代早期重要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它于1954年被发现,1974, 1976被大规模发掘。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作方形,南北290米,东西260米,四周夯土筑墙。发现3座宫殿基址,规模较大,具有宫城形制,城外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反映这一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此外,还发现有大型墓,陪葬大量青铜礼器、陶器。城外发现文化内涵属商文化系统,是商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方国。这一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5. 三角缘神兽镜
【答案】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迄今已发现300余枚。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6. 转山头
【答案】转山头又称“套山头”,是中国书画作伪方法之一。造假者将没有名气的山水画家的作品题款的上部,顺延远山轮廓全部剪去,再用同样的纸照原样按上,润色、改题大家名款,或者从字册中的旧款移来,这称为“转山头”。
7. 简帛文字
【答案】简帛文字是指秦至汉初保留着篆隶写法的、刻在竹简或写在布帛的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帛书。它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但自从纸张普遍使用以后,便逐渐被废除。自19世纪末以来,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简帛文字资料,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这其中记载了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 石璋如
【答案】石璋如(1902~2004),河南堰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环氧乙烷杀菌杀虫的特点、机理和安全性?
【答案】(1)特点
①沸点低易挥发。
②穿透力强。
③效果可靠、强烈、应用范围广,对各种微生物、生物杀灭作用均很强,即是对抵抗能力很强的芽抱菌也有很强的杀灭能力,且使细菌再无复活能力。
(2)机理
环氧乙烷中含有环氧基,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可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起反应,取代各基
团中的活泼氢,生成含轻乙基的化合物,阻碍了酶的许多正常化学反应,使微生物新陈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环氧乙烷混合于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会通过害虫的呼吸系统而进人内部组织,引起中毒,经一定时间致其死亡,因此环氧乙烷也是一个毒杀效力很高的杀虫剂。
(3)安全性
不燃、不爆、安全。气压增加,穿透力增强。增加了灭菌效果,又降低了成本、使气体残留量、毒性大大降低,混合气体的毒性只有纯环氧乙烷的1/l0。
10.简述纸张文物酸性的产生及危害?
【答案】(1)纸质材料本身发酵、水解产生的酸性,纸张中纤维素、木质素氧化而产生的有机酸。(2)纸张加工过程中带进的酸性物质。如纸张加胶时引进的沉淀剂明矾水解而产生的酸性积累,加工过程加入的漂白粉的残留,也会产生酸性。
(3)环境中酸性气休的影响。
(4)纸质文物保存过程中霉菌、虫害生长繁殖时带来的酸性。
(5)纸张文物酸性产生的危害,酸性的存在或积累是纸质文物保存的大敌。纸张本身的主要组成纤维素性质是很稳定的,但在酸的催化下容易发生水解,而使连接葡萄糖单体的1, 4-β试键断裂,纤维素聚合度下降,从而使纸张强度下降,发黄、变脆、变质而韧性减小。
11.简述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对石质文物的破坏原理。
【答案】(1)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对石窟的破坏很大。当温度升高时,岩石空隙中水分要不断蒸发,使毛细孔隙中的盐分增多,浓度增大,当达到饱和浓度时,盐分就会结晶,而结晶时体积增大,对周围岩体产生压力,形成新的裂隙。
(2)当气温降低时,盐分从大气中吸收水分而又使盐溶解变成盐溶液,渗入岩体内部,并将入渗沿途的盐溶解,渗到新生的裂隙中。
(3)结晶与潮解反复进行,使石质文物中的裂隙不断扩大,强度不断降低。
12.空气中颗粒物质对铁器腐蚀的影响?
【答案】空气中颗粒物质对铁器腐蚀的影响体现在:
(1)颗粒状物对铁器表面的机械磨损。
(2)颗粒状物中含有各种酸、碱、盐物质,在水蒸气的作用下参与和加速铁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3)空气中颗粒状的灰尘有助于铁器表面水膜的形成,灰尘中所含盐类物质溶于水膜后,形成电解质溶液与水膜一起贴敷在铁器表面,并渗入铁器内层,加速铁器的电化学腐蚀。
13.简述“南越国宫署遗址”。
【答案】(1)概况
南越国遗址是西汉早期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心的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