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811管理类综合之财务会计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案】企业建立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因企业的规模大小和货币资金收支量多少而有所示同,但一般应包括以下五项主要内容:

(1)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全过程分工完成、各负其责;

(2)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制度化;

(3)货币资金收支业务与会计记账分开处理;

(4)货币资金收入与货币资金支出分开处理;

(5)内部稽核人员对货币资金实施制度化的检查。

2. 什么是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 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这些要素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1)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简称会计要素,是对财务会计所要反映的经济活动内容的基本分类项目。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也可以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2)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以及综合收益。

(3)各会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会计等式来揭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会计期间开始和结束的时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存在下列数量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从特定的会计期间来看,收入-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利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收入和费用概念采用的是狭义的口径,强调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如果采用广义的收入与费用概念,则有:广义收入-广义费用=利润。

3. 何为或有事项、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简述其区别和联系?

【答案】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不确定事项,该事项的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或有负债涉及两类义务:①潜在义务; ②现时义务。

预计负债,是基于某些或有事项引发的义务而确认的负债,应当在满足或有事项义务的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时确认: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不能同时满足上述确认条件者,通常作为或有负债。

(1)三者的区别:或有事项包括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在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作为预计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预计负债在会计上予以确认。或有负债无论作为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均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因而不予确认。但是,除非或有负债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否则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有关信息。

(2)三者的联系:或有负债是由或有事项引起的,预计负债是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或有负债。

4. 什么是会计政策? 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企业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案】(1)会计政策的含义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其中,原则是指会计确认的原则,即指导企业进行会计确认的具体原则; 基础是指会计计量的基础,即在遵循会计确认原则的前提下在会计计量中采用的计量基础(即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会计处理方法是指按照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的要求,由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2)变更会计政策的条件

在我国,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只有在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下,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①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由于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或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变更会计准则。例如,由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一长期股权投资》,而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②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

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企业依据原来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己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改变原会计政策,按变更后的新会计政策进行核算,以便提供更为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3)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要分情况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①企业依据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如果国家发布了相关的会计处理办法,则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如果国家没有发布相关的会计处理办法,而且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则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②如果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企业为了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而变更会计政策,而且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③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则无论因何种原因变更会计政策,均采用

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二、论述题

5. 转换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方式有几种? 具体应如何处理?

【答案】企业在投资期间,由于追加投资或处置部分投资,会使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发生变化,其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也应随之进行相应调整。

(1)处置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的调整

①处置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控制转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投资对被投资企业不再具有控制权,但仍存在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将剩余投资改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并对该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剩余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大于原投资时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视为商誉,不需要对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进行调整; 剩余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小于原投资时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同时,调整期初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对于原投资日至处置日之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净利润、分配现金股利和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调整期初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当期投资收益和资本公积。

②处置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投资企业因处置部分长期股权投资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处置后的剩余的长期股权同音字应当转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公出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企业应当根据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根据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资本公积,或其他综合收益,也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2)追加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的调整

①追加股权投资后对被投资企业形成控制

投资企业因追加股权投资形成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调整原投资账面价值时,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科目。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资本公积,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