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811管理类综合之财务会计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一般纳税人的哪些业务应视同销售?
【答案】视同销售行为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未作销售处理而税法中要求按照销售行为缴纳增值税的行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视同销售的业务主要包括:
(1)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2)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4)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上述视同销售行为中,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货物一般按成本转账,不确认收入,用于其他项目的货物,应确认收入,井结转成本。
2. 售价金额核算法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在我国,零售商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时,主要有以下五个明显特点:
(1)“库存商品”科目按售价金额记录,同时设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商品售价与商品成本的差额。这里的售价是指零售商品的出售价格,包括销售价格和增值税两部分。相应地,商品进销差价也包括商品售价中的销项税额和商品销售价格(不含税销售价格)与商品成本的差额两部分。
(2)购入商品时,按入库商品的零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商品的成本贷记“在途物资”等科目,同时按入库商品零售价与入库商品成本的差额贷记(或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商品销售后,按含税销售价格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并按含税销售价注销已售商品,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3)月末计算出已销商品的增值税后,冲减主营业务收入,并反映企业当月实现的销项税额,借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4)月末按一定方法计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后,冲减按含税售价记录的主营业务成本,将其调整为已销商品的成本,并使“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月末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未售商品的售价所包含的进销差价,即借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或以红字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5)库存未售商品进行售价调整时,应相应调整“库存商品”科目和“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余额。
3. 什么是会计政策变更? 什么是会计估计变更?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区分二者有何意义?
【答案】(1)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
(2)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赖以进行会计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而对原来的会计估计所作的修正。
(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会计政策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列报项目等的规定,其变更会影响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变化;
②会计估计是根据会计政策的规定,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该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其变更影响的是列报项目等的具体金额或数值。
(4)区分二者的意义在于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企业情况,使得报表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地了解企业状况及由于政策的改变带给企业的影响,以便做出更符合经济政策环境的决策。
4. 借款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这两种处理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这两种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有何小同的影响? 如果允许随意选择,你作为公司经理愿意选择哪种方法? 为什么?
【答案】对于与非流动负债有关的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费用化,认为与非流动负债有关的借款费用应作为期间费用(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另一种是资本化,认为与非流动负债有关的借款费用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1)借款费用的费用化与资本化的优缺点
①费用化的优缺点
a. 优点:把借款费用计入当期损益里,有利于公司节税。
b. 缺点:会导致还款前的各个会计期间盈利偏少甚至亏损。
②资本化的优缺点
a. 优点:能客观体现财务事项的真实性和谨慎性,也使得报表利润较为平稳。
b. 缺点:会使同类资产的取得成本仅仅由于筹资方式不同而产生较人的差异。
(2)借款费用的费用化与资本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①借款费用的费用化会导致还款前的各个会计期间,由于巨额的借款费用而导致盈利偏少甚至亏损,从而减少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②借款费用的资本化会导致报表上资产的增加,利润的增加,从而增加所得税费用。同时,又使得这些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相当长的期间内,利润会随着折旧费用的计提而下降。
(3)作为公司经理,如果允许随意选择,我愿意选择将借款费用资本化。原因在于:
①如果将借款费用予以费用化,巨额的借款费用会导致还款前的各个会计期间盈利偏少甚至亏损,这将显著影响我公司的经营业绩;
②如果将借款费用予以费用化,借款所购置的资产往往在还款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仍然发挥作用,不能客观反映所购置资产的价值。
二、论述题
5. 试述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我国存货计价应用中的相关规定。
【答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 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1)可变现净值的概念及其确定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其实质是指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环境下可获得的未来净现金流入。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必须有可靠的证据,不仅要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对直接销售的存货和用于生产的存货分别确定可变现净值:
①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②用于生产的材料、在产品或自制半成品等需要经过加工的存货,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③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通常应当以合同价格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以合同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或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2)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比较
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①按存货项目比较。按存货项目比较时,只要某存货项目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就将该存货项目按可变现净值计价,不考虑其他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否低于成本,不受其他存货可变现净值大小的影响。
②按存货类别比较。按存货类别比较时,只要某类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就将该类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不考虑其他类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否低于成本,不受其他类别存货市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