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大学法学院856公共行政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谈一谈你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答案】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都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合作与支持。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阶段分析:

(1)重商主义时期。甲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重商主义经济学就提出了保护和扩人贸易,消灭封建割据,实行国家干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主张。

(2)自由主义时期。随着商业资本转向了工业资本,资本诉求随之山主张国家干预转向主张自由资本主义。斯密是此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3)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其政策主张具体表现为:①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国家公共经济活动与私人资本运作的合作,指导社会消费倾向。②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国家经济活动影响有效需求和社会总体就业水平。③举债支出,即政府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借此提高有效需求,增加总就业量。

(4)新古典综合理论和管理革命。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出现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该学派试图实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综合,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实现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凯恩斯革命”之后不久,另一场与凯恩斯经济思想和“罗斯福新政”的价值取向相互印证的“管理革命”逐步兴起。美国企业史研究学者阿尔弗雷德。钱德勒(以三部曲式的经典之作,即《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1962),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1977)和《企业的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1990)为理论形式,在美国工商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美国企业界的管理革命”。钱德勒宣称,现代工商企业中企业家阶层或职业经理群体与“现代复合经济企业”的结合,使企业已经获得了“自主的生命”,不仅对生产与消费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事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学预见能力和经济调节能力,以及主动、有效地于预经济发展的能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以自由竞争、市场调节、经济周期为特征的古典式资本主义经济,己经被以大公司经理阶层主导、管理、协调下的比较稳定发展的“管理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与此相联系,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随着技术变得更为复杂和具有

更高的生产力,随着市场继续在扩大,这些经理人员乃承担了在美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些部门中的指挥重任”。以大公司经理阶层为主体,以管理、协调为手段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的市场自发协调的“看不见的手”,更能增加资本的竞争力,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5)新自由主义理论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并存,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以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由此兴起。该理论的观点包括:

①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个人自由是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

②基于人的理性地追求私利的本性,政府官员同样要对自己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因此政府失灵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解决市场缺陷的唯一正确途径是进一步明晰产权,而不是进行干预。

③必须强调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的重要性,因为更能真实地反映和有效地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6)新凯恩斯主义时期。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再次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猛增等一系列问题,井且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国家十预论东山再起,并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与政府职能问题相联系,关于“看得见的手”与“看小见的手”的争论一直是缠绕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争论之一,这种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经过大的历史反复,问题将不会集中在是否需要市场或是否需要政府干预,而会集中在如何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与政府对市场的合理干预之间的平衡方面。

2. 简述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及其原因。

【答案】(1)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职能较之传统行政得到了很大扩展,由于享有立法创议权,且获得了广泛的委托权,国家行政机关事实上己经涉足于相当多的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检察功能,即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2)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原因

①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明显加快、新的事务层出小穷、竞争日趋激烈,产生了“法律有限,人事无穷”的现象明显增多并激化了传统国家组织体制、领导制度、管理方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扩展职能解决。由于唯有国家行政机关决策权力集中,并集合了管理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促使其职能扩展。

②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人们对于行政职能的扩展并非单纯的抵制或拥护的态度,而是以现实的经济及个人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从而使职能扩展具备了一定的空问。

3. 简述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

【答案】我国政府改革的宏观价值目标是通过制度创新重塑政府,进而在现代国家的意义上构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时代变迁客观要求的职能确定、权力关系明确、自律和自控机制健全、公共政策灵通而有效、公共行政管理坚强有力的政府行政体制。这就意味着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制度创新与政府改革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政府改革与制度安排

①制度的形成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制度安排则是确定支配经济单位或社会单位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行为过程。制度安排的主体或促动者,既可能是单个的法权人,也可能是法权团体,或者是政府公共权力主体。在实际过程中,政府既是既定制度的固定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实现制度安排的最经常的主体之一。改革是政府实现制度安排的主要形式。

②制度创新为与政府改革相关的其他改革提供制度条件。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是通过自身具有制度创新涵义的改革,回应并推动社会同样具有制度创新涵义的改革,进而在政府改革与相关改革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往复、交互促动的关系。在现阶段以至可以预见的一段历史时期,政府改革将继续是我国改革互动的主导矛盾。所以,政府行政制度的创新就具有了为多项改革提供制度条件的重要意义。

(2)政府改革与制度环境

①制度环境决定政府改革的方向。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之和。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以宪法和法律结构为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政府及政府改革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中存在和运行的。制度环境决定政府改革的方向,制约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不在于突破制度环境的架构,而在于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中有效地改变。

②制度环境的改变源起于人们对收益成本比的预期。当预期的净收益超过了预期的成本,或者出现了边际性的潜在利益,就会引起人们对收益与成本比的重新判断,进而产生改变现行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并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诉诸言论和行动。当一定的制度创新的要求日趋强烈,最终经由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做出制度安排,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就形成了某种制度变迁。

(3)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

①制度创新的内涵。制度创新(制度发展)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是指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制度创新的动因,大致可以分为诱致性因素的牵动或强制性因素的推动。在公共行政领域,表现为政府制度创新与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其具体含义是:

a. 政府制度创新是指政府基于一定的新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进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行广泛的行政改革,实现国家行政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b. 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则是指指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即政府凭借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实施主动进取的公共政策,推动实现特定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两者各小相同又互为条件。政府制度创新往往首先构成了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制度条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