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特殊因子

【答案】特殊因子是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它可使相关工业企业选择特定区位。

2. 梯度推移理论

【答案】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3. 空间相互作用

【答案】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它对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建立和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能够使相关区域加强联系,互通有无,拓展发展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空间相互作用又会引起区域之间对资源、要素、发展机会等的竞争,并有可能对有的区域造成损害。

4. 供应商园

【答案】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这样,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5. 中心—外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是上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

,其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该理论认为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

,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6. 经济地域综合体

【答案】经济地域综合体看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 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保护自然环境; 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 有利于以它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区域开发活动。

7. 加工系数

【答案】加工系数是指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较高的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较大; 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较小。

8. 产业集群

【答案】产业集群最先山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到了2000年,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的新界定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二、简答题

9. 试述全球纺织服装业全球化生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1)全球纺织服装业全球化生产的特点:

①服装业的出口地区集聚程度远比纺织工业低;

②我国在服装生产方面的出口优势更为明显;

③墨西哥正迅速成为全球第四大服装出口国;

④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全球服装业出口中的比例正在迅速下降,而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正在提高;

⑤除美国外,包括意大利在内,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服装出口中的比重都在下降。

(2)全球纺织服装业全球化生产的影响因素

①需求

需求是纺织服装业在发展规模、组织结构和区位选择等方面表现出地域差异的基础性因素。 ②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

居民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决定需求档次和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由于各国、各地区的个人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国内需求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全球不同地域的纺织服装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形式、产品档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个性化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明显增长,这也促进了纺织服装产品营销方式的变革。

③产品营销方式

经过“零售业革命”后,多样化的零售模式在服装销售中相互竞争,而专卖店在服务于特殊消费群体方面更表现出突出的优势。适应纺织服装业日益明显的“消费者驱动”的特征,便捷的销售渠道十分必要

④技术环境

各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技术环境也存在巨大差异。在发达国家,该部门的资本密集程度比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密集度比较高。因此,相对于纺织业,发展中国家在服装业、特别是普通服饰生产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表现明显,而在合成纤维等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部门优势不明显。

10.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

【答案】(1)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切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①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

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劳动力成本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力成本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 劳动系数小,说明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3)集聚指向论

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人时,便产生集聚。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 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11.简述企业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

【答案】企业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

(1)所问问题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如:在询问企业跨国扩张因素时,在发展中国家要考虑市场和成本诸影响因素,在发达国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