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宋代洪迈所著《夷坚志》,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属于文言性质的作品,其内容包含甚广,既有关于传闻中的一些神仙鬼怪之类的异闻,也记载了宋人的一些逸闻轶事、诗词歌赋、风尚习俗以及中医方药等,从中可以展现宋代城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因此,《夷坚志》不仅在文学史、社会史上有着很高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夷坚志》中很多志怪故事还对宋元的说话和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宋元话本中有不少故事都取材于它,甚至一些说话人把《夷坚志》作为必读科目来学习。我们对《夷坚志》进行研究,有利于看清宋代社会的一些语言面貌,本文重点对其中的一些词缀使用状况进行研究。 现代学者们对《夷坚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文学价值方面,对其语法领域研究较少,而本文对《夷坚志》中词缀现象的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因为词缀对汉语词汇复音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材料详尽占有的基础之上,我们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加以分析,重点研究几个词缀在宋代的使用状况。 文章从两方面切入,一是词头“老”、“阿”、“第”,二是词尾“子”、“儿”、“头”。 “老”缀从最初表示年长或年老的实意逐渐虚化为名词前缀,可用在人的称谓、动物名词和姓氏或名字前,在《夷坚志》中“老”缀变化不大,只是基本沿用。 “阿”缀从最初担当疑问代词词头开始,逐渐发展为用于人的姓氏、名字之前表示亲密关系,经过唐代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亲属称呼体系,这一时期稳中求变,既立足基本,又有所发展。 “第”缀在演变过程中较为稳定,早在汉代,就已经用作序数的词头,在汉末以后已出现了加带名词的用法。词尾“子”最初也是由表示小称或贱称虚化而来,从唐五代始,“子”缀有了更广泛的运用,可以用作大多数名词的后缀,并且开始附着在一些较大物体名词之后,指小性弱化,使用范围扩大;“子”缀还可用在量词之后,用以改变词性;还能附在双音节词之后,构词能力进一步加强;宋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如“交子”、“会子”。 “儿”缀在早期多用来表示人的称谓,用作名词词尾,宋代始,“儿”缀逐渐开始扩大到做量词、动词词尾,元代时“儿”缀运用更为丰富??,几乎所有的名词后都可以使用。 “头”缀也是由表示实意的顶端、前部或边缘虚化为名词后缀,六朝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发展到宋代,不仅可用作方位词、时间名词、普通名词、身体名词等之后,还可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构成表示抽象事理的名词。 总体上来说,词缀由上古时期产生一直发展到现代汉语,期间都一直在参与构词,但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词缀的使用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旧词缀消失,有些新词缀产生。本文以描写《夷坚志》中出现的六个词缀为主,同时辅以宋代其他一些典籍来做一个粗略的分析,以窥见词缀现象在宋代的一些发展情况,希望能为研究完整的宋代词缀现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