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2. 骨干事例 【答案】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又称骨干事例。即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 3. 谈话实录型通讯 【答案】谈话实录型通讯是指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在叙事记述型通讯中,往往也会涉及人物之间、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对话,但它并不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现。而在谈话实录型通讯中,谈话无疑是主角。谈话成为主角,包括以下两项含义:①谈话在文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 ②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着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着全篇成败。 4. 亲历事件 【答案】亲历事件是指记者身处在事件发生的同时空,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通常是在预知事件的采访或体验式采访中才是可行的。由于记者亲历事件,取得的是第一手材料,感受的是当时当地的现场气氛,这种现场材料较为真实可信的。 二、论述分析题 5. 论述花絮的特点、作用以及写法。 【答案】花絮是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下面对花絮做个简单的介绍: (1)花絮的特点 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 花絮与新闻素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上。新闻素描是正面下笔,它所描述的多是新闻事件比较典型、比较完整的场面,再现的是带有画面的某一过程,其题材份量较重,描写的场面较大,形象再现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花絮则不然,它是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
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花絮的篇幅一般也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
(2)花絮的作用
花絮虽小,却有过人的魅力,不容轻视。
①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一些重大活动,例如国际国内的重大会议,重大的政治、经济、文体活动,其正式场合大多带有程式化色彩,而在非正式场合,有关人士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以及会上会下、场内场外偶然出现的插曲,却寓意颇丰,很能说明间题。花絮选取这样一些细小的活动予以报道,作为动态新闻的补充,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有关信息,发现事件的底蕴。②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花絮具有探微、探秘的妙用。它将新闻媒体的触觉深入到事件的细微部分,将人与事的另一面,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描述的方式呈现于读者面前,供人观赏,可以使人感到饶有趣味。在读者口味、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花絮是新闻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小花,切勿轻视它的存在。
(3)花絮的写作
①小角度
花絮着眼于大事件中的小事,写花絮只能从小处落墨,否则就不是花絮了。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抓拍小事,用小事折射大事件的内涵、意义,反映大事的特点及其多姿多彩的状貌。
②大视野
美国著名记者、语言大师朱尔斯·洛曾说:“放弃(先抠词句)这种做法吧,必须把思想放在首位。”花絮虽小,仍需以小见大。记者在摄取事件的“边边角角”的时候,不可不注意事件的大背景,乃至历史的大趋势。要在这个大背景之下选取花絮镜头。即,花絮也要有思想性。
③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花絮以趣味性见长。题材本身大多就很有趣,然而,如果写作时放不开,或者文字功夫不够,也会把好端端的材料写死。花絮写作要善于挥洒,不能拘束。记言记事,尽可纵笔驰骋。
④花絮为“絮’夕,自然文章宜短。
应是小角度、小文章,有时只写几句话、一个剪影即可。
6. 请你结合所掌握的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谈谈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和实践为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的新闻思想和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中,邓小平同志的新闻观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一些论述和观点,对于我们改进当前的新闻工作也有着重大意义。
(1)“报纸要结合实际”是新闻的真实性的必然要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因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指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符合客观实际。这使得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调查研究,使得报纸的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领导同志和办报同志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夕是尊重新闻价值的体现。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多需要的功能。新闻价值一般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
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五大要素。强调当代新闻、坚持围绕当下的中心任务,就是对于接近性的重视,这样贴合白姓日常生活的新闻才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将“当地中心任务”作为重要结合点,是我国报刊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党性,概括来说,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表现。这是区别于资产阶级新闻宣传的最显著的标志。我们说报纸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对新闻工作党性的一种鲜明的、形象的和科学的表达。它的主要内容是:公开声明自己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不说假话;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真诚地和人民同呼吸,共甘苦,齐爱憎,正确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要求; 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宣传纪律。
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宣传真理,宣传现实生活中进步的、光明的、先进的、积极的东西,揭露和批评反动的、黑暗的、落后的、消极的东西。必须准确地、坚持不懈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新闻报道必须注重社会效果,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中,决不允许发表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主张,决不允许发表低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报道和言论,决不允许散布错误舆论、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决不允许利用精神鸦片毒害人们的灵魂。不能因为新闻报道的失误影响社会的稳定。
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新闻的党性同新闻的人民性,两者是统一的。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党是人民利益的最集中的代表者。因此,党的耳目喉舌当然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工作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完全一致的。
(4)“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肯定了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力法,这也要求报纸要及时根据党的政策和社情民意调整策略,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力一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舆论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迅速、广泛而深刻的导向作用。人们常说,报纸是“射程最远的大炮”。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正确发挥新闻舆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导向作用,既是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需要,一也是稳定社会大局的需要。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对此我们必须有新的足够的认识。
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以正面为主的方针,才能正确地、充分地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大局的稳定和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党的力一针政策是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新闻引导社会舆论,要坚持用党的政策主张引导群众,把党的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全面地准确地宣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做到不偏颇倾斜,始终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有关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由于宣传不当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对于在小范围内进行的试验,宣传上要取谨慎态度,不允许公开宣传与现行政策相抵触的东西,防止造成干部、群众的思想混乱。
新闻引导社会舆论,要注意防止片面性。新闻宣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 在具体掌握上要防止“刮风”。当我们宣传某项工作时,要讲清具体情况、政策界限; 当我们表扬先进人物、先进经验时,要讲清不同的条件,留有余地; 当提倡某种做法、形式时,不要贬低另一种可行的做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