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互文性
【答案】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夕,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其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2. 法兰克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3. 信息主权
【答案】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
【答案】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
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
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二、简答题
5. 比较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如何。
【答案】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预期。模式按所用符号可以分为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三类,按模式作用可以分为结构性模式和功能性模式两种。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利用文字和图表构成的功能性模式。传播模式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
(1)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不同点
①线性模式把传播视为单向流动的过程,拉斯韦尔的5W 模式是典型的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未能在模式中更多的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等。
②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但是,这类模式仍然忽视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③系统传播模式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传播放人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并视之为整个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相同点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是传播模式研究过程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而社会系统模式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
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到,传播学的发展是由微观视角向宏观视角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渐摆脱简单化的过程。在系统模式下,对传播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微观的和宏观的各种要素,在一个复杂多元的视角下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系统的运行。
6. 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否己经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了?
【答案】(1)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②过去,“大众传播”的定义一直相当明确。可以用以下三项特征来确定:
a. 它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b. 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在时间安排上通常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在特征上是稍纵即逝的。
c. 传播者一般是某个复合组织,或者在某个复杂的组织之下运作,这通常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环境下的“大众传播”概念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①当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真正形成时,受众的反馈成为主导因素。“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不再是没有反馈的单向传播。但并不能说大众传播已经失去的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②无论大众传播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 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三、论述题
7. 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模式、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答案】模式是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模式是相应现实事物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是对相应理论的一种解释和素描。因此,传播模式的发展变化印证了传播思想的变迁和进步:
(1)直线模式与线性传播思想
直线模式或称“5W' ,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这“5W' ,分别是仍。(谁)、Sayswhat (说了什么)、工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拉斯韦尔程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地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虽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也忽略了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2)循环模式下的传播思想
认识到直线模式的局限性,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受C.E. 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循环模式”。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点在于: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该模式的不足在于: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传播实际情况不符; 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大众传播的过程。在此模式下的传播思想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受众的地位及其能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得以重视,但仍然未能认识到传播过程中社会背景的制约。
(3)系统模式对社会背景的考量
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只考察微观单一的传播过程,并不能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1959年美国的赖利夫妇提出了传播系统模式,告诉人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系统传播的本质特占.
①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的内在活动形成人内传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