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
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众;
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2. 知沟理论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问的两极分化问题。
3.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4. 非语言传播
【答案】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
②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等。
二、简答题
5. 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答案】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有限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
(1)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媒介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在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一般事实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真实只能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新闻报道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
(2)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新闻传播必然要受到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追求的影响,传播内容、方式都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必然要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
(3)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传播者认识新闻事实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丁新闻真实实现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仅仅讲出真相,这容易得多,而要是讲出全部真相,这要困难得多。”
(4)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快,就容易看“走眼”,难免失实。新闻事实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等特征,即使在传播者己有分工的情况下,仍然要求传播者既要成为“杂家”,又要成为“专家”,而这实在是太难了,难就容易出错。
(5)新闻真实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真实。构成新闻传收环境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新闻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6.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它包括哪些现象?
【答案】(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又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依据传播学的定义并通过一定方法的科学提炼,我们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a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人类传播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当然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传播学者有权着重研究某些现象,而不可能全面出击、平均用力。由于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现象中最重要和最醒目的一种现象,当代的基础传播学往往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当然其他现象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进入研究者审视和分析的视野。
三、论述题
7. 试论新闻媒介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一种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政治权力必须取得它的社会合法性才能够稳固,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从古到今,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除依靠暴力镇压一切反抗,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制裁一切有害于他们的统治的行为外,还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推广到全社会去,被其他阶级的人所接受。大众媒介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手段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参与政治决策
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人们亲身参与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少,而更多的信赖大众媒介。无论是直接决策者还是问接决策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尤其是非专业的公民及团体。因此,通过提供媒介对客观世界的报道,影响人们对客观环境的判断。
大众媒介不仅可以影响人们获知的信息量,还可以决定人们对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传播学研究证明,大众媒介具有“议题设置”的功能,人们根据信息在媒介中所占据的位置来判断它的重要性。这改变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时事的判断,进而改变了政治决策。大众媒介还能够通过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因为大众媒介对舆论有引导作用,所以公民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利用媒介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张,阐明自身的利益,并努力使政治决策符合自己的意图。
(3)塑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关于政治体系或体系之内人们的态度、信仰和感知,也包括关于政治目标的知识和信息。大众传媒在塑造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断阐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澄清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鼓励大众参政议政,唤起大众意识和政治热情。
(4)进行舆论监督
在大众媒介产生的初期,媒介常常是以公开舆论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媒介的监督之所以对政府有强大的压力,并不是媒介本身的力量,而是凭借公众的影响。同时,大众媒介也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性。它不仅能反映舆论,还能影响、引导甚至制造舆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众媒介力量的日益强大,这一中介机构的地位越来越显赫了。在某些时候,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8. 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分析“媒介是人的延伸”。
【答案】(1)“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
①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里,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②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换言之,麦克卢汉认为,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是具有统合性的,在这个时代,虽然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