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简述题

1.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答案】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传统的传播理论和传统的大众传媒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旧的传播理论需要适应传播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另‘方面,新的传播实践也需要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的来看,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的影响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泛指信息的发出者,他可能是特定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也可能是媒介组织,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甚至指媒介组织后面的特定的社会集团。大众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

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功能于一身,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传者和受者的差异,引起了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大众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如早期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后来的“意见领袖论”和“两级传播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的“议题设置功能论”和“文化规范论”等,都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2)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的影响

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无限性、迅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在网络传播中己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以往的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理论确立了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理论也因为传播主体的位移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3)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既有点对点的传播又有点对面的传播,还有面对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4)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又称接受者,是指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早期传播研究中的“子弹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传播学者的研究,致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众的心理、受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是为受众度身定制的个人化传播模式。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传者与受众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

总之,网络传播为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前了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传播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有待于传播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 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与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答案】(1)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的角色提出了许多期望、进行了许多描绘:有的宣称记者己成为僧侣、贵族、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有的界定记者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有的描绘记者为人类的“无冕之王”; 有的说记者是一批忙碌的“社会活动家”; 有的期望记者成为“受众的代言人”; 有的希望记者成为腐朽势力的“掘墓人”和“揭露者”等。

(2)这些描绘和期望,虽然带有深深的时代、阶级的烙印和非理性化的色彩,但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本质和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扮演的也不只是一种角色,而是好几种角色或一丛角色。

3. 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与今天我们说的“全球化”有何异同?

【答案】(1)麦克卢汉将“地球村”定义为“人类不再是聚集成许多独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群落,而是把部落扩大到整个地球”。麦克卢汉在一个没有卫星电视、互联网,只有电报、电话和短波广播的时代,就预言了今天的全球化,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惊讶。电子媒介使印刷时代距离越来越远的人又重新走到一起,地球村使整个人类联成一个整体。尤其是电子媒介光速的传播速度,令空间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原因和结果已经很难区分。

(2)全球化是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另一个隐含的主题。尽管他并不是从经济、政治或文化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麦克卢汉所讲的全球化是从电子媒介导致的人类整体化推导出来的:电子媒介导致的“内爆”使差异消失,国界消失,整个地球被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当然麦克卢汉的“电子乌托邦”理论推导出的全球化过于理想,地球村的村民并不平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意味着人们面对一件事情时,不再从本地的语境出发思考,而是从与自己缺乏直接联系的更大的语境出发进行审视。人们的行为选择,不仅会受到本地条件的制约,还会受到遥远地方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行为的结果也会波及到其他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地区。机械时代的慢速运动,使得这一过程还无法被观察到,但是今天由于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行动及其反应经常同时发生。人们的行为与全人类行为相关。这一点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旦金融风暴到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太快,因果之间常常很难区分,甚至会颠倒过来。

4. 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答案】《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

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来达成这一结果。

二、论述分析题

5. 民间舆论场为何对官方媒体不信任? 如何打通两个场?

【答案】(1)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原因

①两个舆论场所讨论内容的方式、使用的话语存在较大差异。官方媒体舆论场主要在于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民间舆论场,则显得较为嘈杂,网民在微博、论坛上各抒己见,针贬时弊,经常会制造一些令人喷饭的描绘形式,总体而言,它使用的语言更为草根,更为生动,更接地气。

②与两个舆论场背后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重要关联,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封闭状态对于观念分野也有着深刻影响。

③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盛,为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而互联网对社会舆论、对党政机关的公信力,乃至于对NGO 、企业的冲击都是空前的。在互联网的自媒体上,网民对很多公共事务有着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非常尖锐。

(2)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必要性

在舆论场多元化、复杂化的当下,每个地方是民间舆论场域与官方舆论存有分歧的一面,但也有交集之处。打通两个舆论场是当下中国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弥合社会观点冲突和分歧的必然举措。由于主流舆论场天然具有高门槛,民间舆论场很难进入,这就要求诸如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要沉入民间,主动沟通两个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并非隔膜隔阂、独立独行,而是可以交流交接、融通融合。但这种融合需要主动接轨、积极打通。

(3)打通两个舆论场的方法

①厘清对网络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

切实转变观念,厘清对网络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尽管民间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虚言、谎言、怨言现象,但仍应牢固树立网络的灌水不是祸水、网民的意见不是偏见的理念。

②积极适应网络世界

主动转变职能,积极适应越来越火爆的网络世界,迅速从信息发布向信息解释、从意见表达向意见引领、从社会守望者向社会组织者转变,让党委与政府的声音及时有效传达到网络社区中,进而不断增加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

③增强政务微博亲和力

彻底转变文风,增强政务微博亲和力。政务微博直面的不是上下级,而是普罗大众,应摒弃官腔官调、空话套话,扬弃文件式、灌输式陋习,抛弃傲慢态度、霸权色彩,多用网络语,勤讲乡下话。

在网络赋权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打通官方与民间的舆论场,其实折射的是政府部门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