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语言传播
【答案】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
②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等。
2. 非语言符号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 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3. 人际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4. 廉价报纸
【答案】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②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 ③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
成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创新”?
【答案】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实践或客体。这个定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创新与否是相对于特定群体而言的,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是司空见惯的事物或实践,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就是全新的。
一个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几个因素:①相对优势; ②兼容性; ③复杂性; ④可试验性; ⑤可观察性。
换言之,如果一个群体主观感觉一个创新的价值越大,它就越容易被该群体接受。具体而言,一个创新和它所取代的事物相比优势越大,与现存的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验和需求冲突很小,复杂性不高,可以通过试验进行考察,并且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结果,那么这个创新就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创新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们发现有时使用者还会对创新进行再发明,改变其最初的用途、方法、价值或使用环境。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误用”看做是一种错误,现在人们越来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些行为。
6. 我们周围是否存在恐惧诉求? 请举例说明。
【答案】周围存在恐惧诉求,例子如下:
在健康传播方面如禁毒、艾滋病防治、广告中的牙膏的蛀牙,身上的细菌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和平裁军等领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艾滋病的恐惧诉求,一方面介绍艾滋病的可怕。不可治愈性,长期潜伏性等等,另一方面宣传如何防止艾滋病,比如洁身自好不乱交,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及时使用防护措施,定期去医院体检等等,例举出一些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预防艾滋病。
再比如,牙膏广告,往往是一个恐惧诉求的广告,对牙齿不健康状态的展示,然后抛出本品牙膏可以有效预防等等。
三、论述题
7. 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
【答案】(1)谣言的含义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传播往往和两个条件有关系,一是问题的重要性,二是证据的暖昧性。问题越重要,证据越暖昧,谣言的传播就越厉害。
(2)抢盐风波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 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舆论在线上短时间内迅速引爆激发公众的恐慌情绪,极容易引发社会动乱。谣言凶猛,广东省多个部门在短时问内迅速对舆情作出了回应,行政介入与权威信息发布多种手段形成立体辟谣渠道,一
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危机在小到两天的时间内迅速平息,这场政府应对舆情的示范战,被媒体称为“短命谣盐”。
(3)谣言的控制策略
①在“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休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扩散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展开了。
②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滋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越突出某信息一一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消息,该消息越要承受更多更严重的歪曲。当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而又缺乏有关该事件的消息,或即使有也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分歧的时候,谣言便开始流传。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新闻没有报道清楚,有时是得到有关该消息的相互冲突的描述,有时则因为个人对该消息的理解力的原因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控制谣言:
a. 对有可能滋生谣言的新闻注重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
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的确,在抢盐风波中,核泄漏引起民众恐慌,而媒体又在传播西方一些地区抢购含碘药品的新闻,在民众不清楚到底含碘物是否能防辐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误解而滋生谣言,假设对于西方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我国新闻媒体能及时请权威人士解读这种抢购的盲目性,对防辐射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评论,很有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扩散。
b. 媒体快速反应,持续、反复发布准确信息
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和公众的密切性,使得完全阻止谣言的扩散与传播不太现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媒体快速反应,尽早抢占舆论制高点,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并且要持续、反复播报信息,使准确信息在量上压过谣言,进而使那些谣言“传播者”在信息压力之下产生趋同心理,趋同于准确、权威的信息,从而实现谣言的传播控制。
c. 开启开放性的对话机制,堵不如疏,采取官方与民间的渠道开放,譬如开启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等通道进行全方位沟通,把信任断层链接上。
d. 从长远角度看,一方面要对于网络舆情要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自净功能,通过公共人物的理性呼吁和网络纠错系统来净化谣言,才能快速地、自然地将谣言控制在萌芽状态里。
8.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实证范式中,
(1)你认为,传播理论主要是解释传播过程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还是“应该如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