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宏观经济运行履步唯艰,国内失业问题尤为严重。在经济不断下行的环境下,奥巴马政府为了缓解由于企业频繁破产、工人大量失业而引起的经济、政治紧张气氛,并被迫于轮胎行业相关利益集团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压力,于2009年4月启动了对中国轮胎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中国也相应据此就轮胎特保措施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2009年9月26日,美国终因认定中国轮胎产品进口的大量增加,造成或威胁造成美国内产业的市场扰乱,援引中国入世时不得已签就的“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开始加征中国输美乘用车及轻型卡车轮胎进口关税。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情节如此严重的特别保障措施会给中国、美国带来怎样的经济效应?以往不多采用的特别保障措施这一国际贸易救济方式被WTO成员方得以采用并且相向中国时,我国的宏微观主体应作如何反应?作者据此引发思考,从理论视角到实践层面,分析了输美轮胎特保案产生的深层次经济原因,推论了此案将对中国、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中国在应对或应用特保措施和保障措施时的科学思路、恰当做法。
输美轮胎特保案产生的原因有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美方在中美贸易中显现的巨额逆差、跨国轮胎企业国际生产网络的优化、中国外贸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特别保障措施”本身存在的问题诸如认定损害标准降低等。轮胎特保措施的实施将冲击我国国内外轮胎商品交易市场,导致我国外贸收入的大幅下滑,工人就业趋势变淡,从而,中国轮胎企业自身管理理念、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得以催生和激励。特保措施的实施同时也使得美国的轮胎消费者和经销商承受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基于以上理论与事实,中国应适应国际特保措施与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尽快建立健全运用保障措施的有效机制,按WTO特保措施和保障措施规则理性选择应对策略与应用策略。在此,作者相应地提出了有关特保措施或保障措施“产业损害”的认定模型。
本文是对特保措施和保障措施应对和应用的初探,将为日益增多的特保措施和保障措施国际贸易救济案件提供更新的更广泛的防范与解决思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