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湘西阳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地方小戏,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流行于湘西各地,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是湘西众多优秀民间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按其唱腔风格和流传地域的不同,阳戏分为南路和北路两个流派。其中流行于湘西南部地区的南路阳戏,唱腔优美风格鲜明,剧目内容以表现湘西人的劳作生活、男女爱情故事为主。同时也宣扬了一种朴素的民间道德观,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2007 年湘西阳戏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本文以湘西南路阳戏为研究对象,叙述其起源、成型和历史发展过程,并重点考察了南路阳戏的纵向历史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变迁后的生存现状,分析了传统南路阳戏与现代南路阳戏各自的音乐特征。 本文除了绪论与结语之外,共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布局如下: 第一章:自然与人文环境概况。本章对湘西阳戏的自然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主要涉及到对湘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民俗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三个方面的描述。 第二章:传统南路阳戏概述。本章主要论述阳戏的起源、历史、名称来源以及形成过程,并着重介绍了其发展史上重要班社的情况。 第三章:现代南路阳戏概述。本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南路阳戏所经历的革新与发展。以纵向时间历程为线索,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来进行考察。尤其强调改革开放后湘西经济产业重心的改变对南路阳戏生存现状的影响。 第四章:南路阳戏音乐分析。本章根据不同时期南路阳戏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为传统南路阳戏音乐特点,包括音乐的曲牌、调式、旋法、伴奏等特征;第二小节为现代南路阳戏音乐特点,包括新创唱腔和移植样板戏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