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中趋势度量
【答案】集中趋势度量,反映的是数据的代表值或相对集中的中心位置,常用的有三类:算术平均数、中数和数。
2. Q 检验
【答案】Q 检验:把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排序,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并计算可疑出其与相邻值的差值,并将其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做商。得出Q 与题目给出的要求的Q 对比,要是大于,则是舍去。
3. 区间估计
【答案】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给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所给出的可能范围叫置信区间,给出的概率保证成为置信度或置信概率。
二、简答题
4. 什么是假设? 假设检验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对某些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的陈述。从统计中假设检验的角度可以将假设划分为备择假设与虚无假设两类。假设的过程主要有:
(1)根据前人的研究、有关理论或日常观察等途径提出一个假设;
(2)通过操作性定义方式使假设中涉及的概念变得可操纵化;
(3)确定变量间的明确关系,根据变量关系的明确预测去设计研究;
(4)根据设计进行研究,观测变量变化,收集有关的资料;
(5)使用统计手段等方法分析资料,判断收集到的资料能否验证假设,如果不能验证,则重新提出假设进行研究。
5. 主成分法和公因子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主成分法和公因子法的主要区别是:
(1)当公因子方差为1时,主成分与公因子实质是一样的;
(2)随着变量数的増多,主成分与公因子法的差异变小;
(3)当样本量很大时,最大似然解精度有明显提高。
(4)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因子分析的目的和对变量方差的了解程度。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用最少的因子最大程度地解释方差,或特殊因子带来的方差很小;公因子分析方法确定数据结构但并不了解变量方差。
6. 各种准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统计方法和评价。
【答案】(1)单组准实验设计
①时间序列设计
,然后观指对一组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观察,并在测量的时间系列内呈现实验处理(X )
测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结果,并将这些结果与实验处理前的一系列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其基本实验模式如下:
采用直线回归或曲线回归的方法和相关样本t 检验的方法检验估计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a. 优点:可以较好的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可以较好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影响。 b. 缺点:不能排除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及与自变量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不能有效的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的影响;由于实验对被试的反复观测,容易使被试产生疲劳、厌烦而增加或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指对一组被试选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出现实验变量
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的实验设计。其基本模式如下:
在另一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的数据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可以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可以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顺序效应进行分析;第三,可以对实验条件和顺序效应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检验不同的实验条件在不同时间序列上产生的不同效应。
a. 优点:影响内部效度的历史、成熟等因素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b. 缺点:在控制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并不理想。
(2)多组准实验设计
①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指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用等组法来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时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一种准实验设计类型,主要用来评价某种处理的有效性。其基本的模式如下:
一般情况下,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结果的数据分析可采用参数检验中的t 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 检验或中位数检验。此外,还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
a. 优点:由于实验设计增加了控制组,因而可以控制历史、成熟、测验以及仪器等因素的干扰;此外,由于两组都有前测成绩,因而为研究者提供选择偏差的控制方法。
b. 缺点:由于实验没有使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或分配被试,因此实验组和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导致被试、成熟以及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另外,由于实验组控制组都用前测,因而该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
②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指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基础上,结合形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类型。其基本模式如下:
实验设计的数据结果,可采用独立样本的t 检验或Z 检验或进行回归直线的截距和斜率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a. 优点: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同时,该设计还能对历史、成熟、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
b. 缺点:实验设计系列的前测和后测所引起的反作用效果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
③平衡对抗设计(又称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平衡对抗设计,是指实验设计对实验处理顺序的控制,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由于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误差,因而也可称之为抵消法设计。
轮换设计,是指在实验方法上,使不同实验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轮换,使情境条件以及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均等,打破顺序界限,避免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拉丁方设计,是指平衡对抗设计的结构模式,犹如拉丁字母构成的方阵。例如四组被试接受A 、B 、C 、D 四种处理,其实验模式为:
平衡对抗设计的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
a. 优点:由于采用不同实验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轮换,使用情境条件以及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均等的方法,平衡对抗设计基本上可以控制历史、成熟和测验因素的影响。
b. 缺点:由于不能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因此人为的选择偏差就可能产生组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可能与历史、成熟等因素产生交互作用,造成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1. 非实验设计为什么在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得到重视?
答:非实验设计是一种描述性或相关性的研究策略,用于识别和检验自然存在着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非实验设计可以使研究者对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做出因果关系的假设,并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这种假设,是真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因此非实验设计在心理学行为研究中得到研究者的极大重视。
7. 如何进行敏感性分析?
【答案】通常的敏感性分析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选用不同统计模型或方法重新分析资料,考察结论有无变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