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离散型随机变量
【答案】离散型随机变量:变量取值只能取离散型的自然数。
2. 连续型随机变量
【答案】连续型随机变量:变量可以在某个区间内取任一实数即变量的取值可以是连续的。
3. 概率分布
【答案】概率分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之一,用以表述随机变量取值的概率规律。根据随机变量所属类型的不同,概率分布取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简答题
4. 各种准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统计方法和评价。
【答案】(1)单组准实验设计
①时间序列设计
,然后观指对一组被试进行周期性的一系列观察,并在测量的时间系列内呈现实验处理(X )
测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结果,并将这些结果与实验处理前的一系列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其基本实验模式如下:
采用直线回归或曲线回归的方法和相关样本t 检验的方法检验估计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a. 优点:可以较好的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可以较好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影响。 b. 缺点:不能排除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及与自变量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不能有效的控制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的影响;由于实验对被试的反复观测,容易使被试产生疲劳、厌烦而增加或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指对一组被试选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出现实验变量
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的实验设计。其基本模式如下:
在另一相等时间样本设计的数据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可以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可以对两种实验条件下的顺序效应进行分析;第三,可以对实验条件和顺序效应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检验不同的实验条件在不同时间序列上产生的不同效应。
a. 优点:影响内部效度的历史、成熟等因素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b. 缺点:在控制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并不理想。
(2)多组准实验设计
①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指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用等组法来分配实验组和控制组时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一种准实验设计类型,主要用来评价某种处理的有效性。其基本的模式如下:
一般情况下,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结果的数据分析可采用参数检验中的t 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 检验或中位数检验。此外,还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
a. 优点:由于实验设计增加了控制组,因而可以控制历史、成熟、测验以及仪器等因素的干扰;此外,由于两组都有前测成绩,因而为研究者提供选择偏差的控制方法。
b. 缺点:由于实验没有使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或分配被试,因此实验组和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导致被试、成熟以及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另外,由于实验组控制组都用前测,因而该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
②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指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基础上,结合形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类型。其基本模式如下:
实验设计的数据结果,可采用独立样本的t 检验或Z 检验或进行回归直线的截距和斜率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a. 优点: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同时,该设计还能对历史、成熟、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
b. 缺点:实验设计系列的前测和后测所引起的反作用效果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
③平衡对抗设计(又称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平衡对抗设计,是指实验设计对实验处理顺序的控制,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由于实验处理的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误差,因而也可称之为抵消法设计。
轮换设计,是指在实验方法上,使不同实验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轮换,使情境条件以及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均等,打破顺序界限,避免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拉丁方设计,是指平衡对抗设计的结构模式,犹如拉丁字母构成的方阵。例如四组被试接受A 、B 、C 、D 四种处理,其实验模式为:
平衡对抗设计的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
a. 优点:由于采用不同实验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轮换,使用情境条件以及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均等的方法,平衡对抗设计基本上可以控制历史、成熟和测验因素的影响。
b. 缺点:由于不能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因此人为的选择偏差就可能产生组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可能与历史、成熟等因素产生交互作用,造成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1. 非实验设计为什么在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得到重视?
答:非实验设计是一种描述性或相关性的研究策略,用于识别和检验自然存在着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非实验设计可以使研究者对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做出因果关系的假设,并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这种假设,是真实验设计的组成部分或重要元素。因此非实验设计在心理学行为研究中得到研究者的极大重视。
5. 阐述线性回归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步骤。
【答案】(1)回归分析给出了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它通常会区分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即用一个数学关系式反映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预测关系;另一方面,也可利用该数学模型限定自变量的取值从而实现对因变量变异的控制。最简单的回归分析即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若是多个自变量,则称多元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函数关系的形式,回归分析又分为直线回归和曲线回归。
(2)回归分析中建立回归方程和回归方程的检验两个步骤是最基本的内容。
①建立回归方程
通常,建立回归方程就是利用最小二乘原理估计出回归方程中的各项参数,其思路是假设用回归直线去尽可能逼近所有的散点,则最优拟合直线应当使得所有各点距该直线的离差平方和(想想离差平方和的意义)最小。
②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是回归方程无效,实质是构造回归方差和残差方差的方差比统计量进行F 检验。
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回归自由度等于自变量的个数,即
差自由度的总自由度残检验的结果若分子的回归均方显著地大于残差均方,则认为回归方程r 显著或有2效;反之,则不显著,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并无实际意义。
6. 选择下列“研究题目”中的一个,讨论使用质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计。
【答案】中国人自尊结构的探索 公务员培训的需求研究
一个成功者的心路历程 农村高中决策研究
外出民工打工动机的动向研究 私立预备学校中教师互动模式研究
大学生未来时间定向探索 自由职业者工作特点研究
溪口中学推进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 对热衷于探险行为的人的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