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31公共管理综合之行政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集权制与分权制及其优缺点。

【答案】集权制与分权制是依据行政组织上、下级职权的大小来划分的。

(1)集权制。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集权制的优点是有利于保证政令统一,标准致; 有利于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统筹全局,力量集中,指挥灵便; 有利于提高组织应变能力,便于命令的贯彻和执行。其缺点是集权运用不当,则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生机与活力; 上级易滋生官僚主义,忽视和挫伤下级的利益与积极性; 下级事事向上级请示,缺乏应变能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2)分权制。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能自行解决、处理问题,不必事事请不上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体制。分权制的优点是便于发挥下级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便于下级在本地区内因地制宜处理问题,应变能力增强。但分权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权力过度分散,则会破坏政令统一,导致指挥失灵,控制不力,监督困难,下级各自为政,形成本位主义,从而影响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至会走向失控。

(3)我国行政体制是典型的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必须按上级机关的法令或指示办事。但我们在实行集权制的同时,也吸收了分权制的一些优点,如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这表明,在具体的组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集权、分权的利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中有分,分中有统,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

分权与集权历来是一大政治问题,也是一大组织管理问题,所以,它是有关行政研究的一个长期课题。一般说来,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结合、相得益彰是比较理想的行政组织体制,但在什么条件下偏重于集权或分权,就要看哪一种体制更有利于实现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更有利于造福人民,更有利于使组织充满活力,更有利于实现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2. 预算的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现代公共预算是指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它不仅是财政数据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而且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由政府首脑准备,提交立法机构审查批准。它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 它必须经立法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

(1)预算的特点

①预测性。在编制预算时,要根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计,预测能收取到多少收入,根据社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安排支出。当客观经济形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来预计能取得的收入和安排的支出已不可能实现时,就要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

②法定性。政府编制的预算只能称草案,只有经过权力机关批准后,预算才得以成立。预算一经权力机关批准,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执行机关必须照此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③完整性。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一般地说,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必须纳入进来。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管理的需要,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收支没有纳入预算。

④时段性。政府预算必须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计划,不能随意地向权力机关报批。只要国家存续,就需要不停地进行收支活动,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实现其职能。但为了方便核算和管理,人们往往要设定一定的时段,这种时段一般以一年为界。这种时段在企业为会计年度。

⑤公开性。由于国家预算的收入和支出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一般要求其公开透明。无论是权力机关的审查批准过程,还是批准以后的预算,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都应当向社会公开。

⑥责任性。政府对预算的执行负责,预算的执行结果必须向权力机关报告并得到权力机关的认可。

(2)公共预算的作用

①控制功能。控制是指为确保有效实施特定工作任务而对具体人、财、物的控制,所以,它常建立在对预算支出详细分类的基础上。19世纪形成的现代公共预算就是这种预算体系。其控制性集中体现在已形成的分项列支预算。它以详细收支科目体系为基础编制政府预算,罗列了详细收入信息,方便于控制。②管理功能。管理是指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非常关注管理绩效。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绩效预算就是这样一种预算体系。

③计划功能。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目标、测算为实现组织目标需要的资源,以及决定怎样获取、使用这些资源等一系列决策过程,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计划项目预算最集中地体现公共预算这一功能,它极其强调根据中期战略计划设计和选择项目,然后再用项目去推动资金分配; 当然,预算体系也可以侧重两种以上的功能。

总之,通过预算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建立一套完备的预算体系的重要性。各国的预算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以致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3. 简述“职权说”与“根据说”

【答案】“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这是我国宪法和立法法对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权的原则规定。关键是如何理解“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1)“职权说”的侧重点

“职权说”认为,国务院除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外,在不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前

提下,在法律赋子的职权范围以内,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制定行政法规。

①“职权说”过分扩大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和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具有“过宽”的缺陷。事实上,承认国务院在其职权范围内,根据其管理的实际权限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也就是承认在宪法和法律尚未有任何规定的条件下,国务院也可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因此,国务院根据其管理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难免出现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情形。

②“职权说”中对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给定的“不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限制条件,并无实际意义。“职权说”运用“权利推定说”来理解宪法和法律对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权的原则规定,必然导致国务院行政立法违反国务院的国家机关性质和职权性质,导致国务院行政立法侵权。因国务院是国家执行机关,不是国家立法机关; 国务院的职权是依法所享有的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管理权,而不是创制行为规范的权力。

(2)“根据说”的侧重点

“根据说”认为,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应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制定行政法规的要求,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应有直接的“根据”,即具体授权。其缺陷在于:

①“根据说”过分缩小了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具有“过窄”的缺陷。因为“根据说”所主张的国务院行政立法,实际上只是一种“授权立法”,没有明确授权,国务院就不能制定行政法规。

②“根据说”否定了国务院依职权在管理国家、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在没有授权的条件下,但根据需要,又不得不制定更为详细、具体操作性更强的行政法规来执行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情形。因为即使是法治原则,也并不排斥合理的和必要的政府自山裁量权。

(3)对两种学说的评述

“职权说”运用“权利推定说”来论证国务院依职权立法,必然影响或导致国务院取代国家权力机关立法,形成多头立法、立法无序的状况,不利于发挥各国家机关的职能,维护法制的统一; 同时,“根据说”由于需要具体授权,缩小了行政立法的范围,也不利于行政立法的实施。所以,行政立法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4. 简述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措施。

【答案】公共危机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内危及政府职能运行、社会生活和群众利益的重大事件。对政府来说,国内国际社会出现重大纠纷或冲突都可成为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并非单纯公关意义上的解决之道,它可能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意义上的应对和处置。公共危机时间的处理步骤如下:

(1)尽快掌握事实真相的全貌

政府公关人员应及时调查分析,迅速了解事件全貌,判断危机事件性质与来源,并尽量弄清:①事故原因、影响程度、发展趋势; ②外界与内部对事件的反应; ③现有的控制和处理措施是否有效等。了解清楚后,政府公关部门应立即向有关主管部门通报,使领导充分了解事实真相与全貌。同时迅速利用有效的传播媒体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和政府对事件采取的处理措施,向新闻媒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