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财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财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财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 12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财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 20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财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 28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财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 35

一、名词解释

1. 税制改革

【答案】税制改革是指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税制改革可能有很多形式,既有税率、纳税档次、起征点或免征额的升降和税基的变化,又有新税种的出台和旧税种的废弃,还有税种搭配组合的变化。

2. 外部效应

【答案】又称外部性,西方经济学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做出了定义,主要有

①外部性是没有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所反映的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另一个主体福利的影响;

②外部性是指一个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影响到另一个决策者的选择时所造成的影响。西方经济学中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以区别主体行动所造成的正面影响与负面效应。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引致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导致市场失灵。

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内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技术原因所引致的外部性,这主要是指生产流程的不可分性与规模收益递增;

②由于所有权导致的外部性。外部性的主要表现是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离,而所有权本身所界定的经济中的各个行动主体的权利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间的差异。

③公共物品外部性。

由于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纠正外部性的主张,主要有如下三种思路:

①从引起外部性的原因(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出发,西方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犷征税(或补贴)的主张。

②兼并与内部化,这一政策建议主要是针对厂商而言的。企图将某一企业所造成的负外部性通过其上游或下游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合并而变成合并后企业的内部成本,以此来缩小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的差距。

③财产权利的重新安排,这一思路主要由科斯提出。科斯指出,如果政府只是简单地设计清晰并可转移的对财产的安排,完全竞争市场同样可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克服外部性并实现经济效率。即无论财产权利在产生外部性的与受外部性影响的私人团体间如何安排,在完全竞争且不存在收入效应及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自愿谈判安排将会导致同样的资源配置状况。基于此,科斯认为重新安排财产权利可以消除外部性。

3. 公共提供

【答案】公共提供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这种公共物品要通过财政预算程序来供给,消费者通常可以免费获得。一般来说,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同时,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除,也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

4. 公共选择

【答案】公共选择作为一种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冈此,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作为一个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有着不同的方面,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公共选择的内容体现出层次上的不同。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学派要研究的是公共选择问题。

5. 分类所得税

【答案】分类所得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的一种税收方法。例如,把应税所得可分为薪给报酬所得、服务报酬所得、利息所得、财产出租所得、营利所得等,根据这些所得类别,分别规定高低不等的税率,分别依率计征。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源泉课征方法征收。分类所得税的优点是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有效地防止逃税行为,但其缺点是不能按纳税能力原则课征。该税制首创于英国,但目前实行纯粹分类所得税的国家已不多见。

6. 预算管理体制

【答案】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建国以来,我国预算管理体制随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进。为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自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收入来源,明确各级预算的职能、权限,做到权责结合,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二、简答题

7. 试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

【答案】国家顶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影响较大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预算原则,主要有以下五项:

(1)公开性。国家预算是反映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日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仟意编造。

(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理伏、造假账,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可以另编预算外收支预算,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5)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明确的时间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预算年度是指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365天)。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一种预算原则的确立,不仅要以预算本身的属性为依据,而且要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通过制定国家预算法来体现的。

8. 什么是税收“中性”,体现税收“中性”原则,是否意味着可以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答案】(1)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取消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以增值税为例,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