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土地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2. 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全球定位系统又称GPS ,是英文GlobalPositioningSystem 的缩写,它是一种定时和测距的空间交会定点的导航系统,各项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GPS 系统包括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3. 土地转让
【答案】土地转让是指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绘他人。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4. 土地经济管理
【答案】土地经济管理就是运用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保护土地,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土地经济管理大致包括下列三方面主要内容:
①土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②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③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二、简述题
5. 土地利用预测应遵循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答案】土地资源利用预测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预测工作程序又随着预测的目的和所采用的预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般来讲,可以参考采用下列预测工作程序:
(1)确定预测目的
在开展预测工作之前要根据社会要求、一般情报资料和创造性的思考,具体确定顶测的目的
并提出预测的课题。确定土地利用预测的目的就是对预测地域内未来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各类用地、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的规模,耕地面积等作出估计和推测,以指导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和控制未来的土地利用。
(2)制订预测计划
预测计划的内容应包括预测工作组织领导,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预测期限(近期为1~2年,中期为3~5年,长期为5年以上)和预测范围(省、市、县等)。这当中预测期限的长短对于资料的收集和预测方法的选择影响很大。
(3)收集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收集是做好预测工作的前提。要收集与预测目的有关的大量背景资料,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生产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料。顶测基础资料包括纵向资料(如历年数据历史演变和现状动态等)和横向资料(如同一预测对象的各种分组数据资料、不同预测对象的同一类基础数据等)。若资料残缺不全。则可应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方法加以补齐补全。此外,还要收集国内同类预测的研究成果。
(4)检验现有资料
必须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检验; 对资料的统计指标口径、指标核算方法、统计时间、价格的计算、计量单位等逐项进行复查,若发现有不一致的地方,应当作出必要的调整和统一; 对历史资料残缺不全之处,应当设法填缺补齐,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此外,还必须对现有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吸收其中各种有益的数据,在推理判断的基础上发现所预测现象的结构变化机制和内在规律性。
(5)选择预测方法
根据预测目的、占有资料、精度要求和预测费用等方面情况,选定合适的预测方法。常用预测方法有两类:
①探索性预测。即对未来事件不作具体规定,而是按照过去的发展趋势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历史类比法、生长曲线、趋势外推法等;
②现范性预测。即根据社会需要和预想的目标,作为限制条件来估测实现目标的时间、途径和条件,如回归模型、网络技术、模拟方法、关连树法等。
(6)分析预测误差
预测往往同实际不符而产生预测误差。预测误差的大小决定着预测的可靠性程度。若误差大,
就需要分析误差的原因,改进预测方法和修改预测数学模型,使预测结果尽可能符合和接近实际。
6. 何谓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1)地理信息是一种与地理环境u 有要素相联系的特征。从本质上讲,这种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和明显的时序特征。
(2)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 icinformar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特征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地理信息进行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的专门化系统。简言之,地理信息系统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
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数据的录入与编辑模块、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模块、数据的处理分析模块、数据的输出模块和用户界面模块5个技术模块组成。
7. 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报批程序。
【答案】(1)事先预报。出让方案初步确定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权限需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预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面积、利用现状、出让年限、规划用途、出让方式、地价评估、效益测算等。
实行预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让上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早了解情况,从而参与出让地块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论证,帮助指导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出让前期工作。同时也为以后的报批加快审核进度、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2)拟词方案。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在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预报后,就要会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订出让地块具体方案,包括面积、年限、出让金底价、使用条件等,编制一系列相关文件。
拟订方案是出让前期下作,涉及面广,土地管理部门应争取有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在意见不一致时,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3)正式报批。出让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可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向上级人民政府正式报批,同时附具相关材料,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呈报表》、《出让土地使用权合同(草本)》等。
对报送的出让方案,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应负责审核,之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4)组织实施。出让方案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实施程序依出让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出让合同草本已经上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因此,正式签字后的合同无需再报批,即可生效。
(5)备案建档。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批准出让后,市、县土地管理部门需向上级土地管理部
,同时向批准出让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增报正式签订的门填报《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备案表》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副本和出让地块登记卡复印件。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今后查阅,同时便于上级人民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8. 何谓土地划拨和征用?
【答案】(1)土地划拨土地划拨是指从国有土地中划出一定数量的土地给国家、城市集体单位、农村和城镇居民建房使用。用地单位或个人仅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具体拨用程序如下:国由用地单位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划拨,申请时应附有上级批准的用地计划、投资计划和用地平面规划图等; 醚土地管理机构审查批准,办理划拨手续; 霍琪页取土地证。
(2)土地征用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兴建厂矿、道路、铁路、港口、水利、国防工程和其他文化生活福利设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