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814评论写作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阅读卜列发表在上海某主流报纸上的评论《潇洒上海人》,试剖析一卜它在选题、立论、论证、布局和客观效果上有哪些明显的缺陷?

潇洒上海人

出差在外,经常听到“上海人不要太潇洒噢”之类的话语。这次到新疆采访,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库尔勒。24日早餐后,准备坐汽车向阿克苏进发时,耳边传来上海口音。万里之外遇老乡,顿觉分外亲切。这一家五口,一对老夫妻,一对小夫妻,还有一个10来岁的孩儿,他们包了一辆丰田面包车,从北疆游到南疆,潇洒得令我的外地同行惊羡不己。

随便聊起,上海老乡有问有答。他们每年全家都要外出旅游一次,从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到云南边睡,从西安古都到内蒙古草原,都去过了。这次,他们从乌鲁木齐的天池、吐鲁番至北疆的阿勒泰,一直游到南疆的库尔勒,还要向阿克苏、喀什进发。询问之下,得知他们花了3万元,将这次自助游的旅程全部包给旅行社。这3万元包括2张上海至乌鲁木齐的飞机票和3张火车票。因为,两位老人和孩子不愿坐飞机,所以一家五口天上地下同时开赴新疆。到了乌鲁木齐,丰田车包下他们在疆的全部旅程。这3万元除去飞机票、火车票、住宿之外,不包括餐饮、景点门票。简单算来,像他们这次旅游(除购物),估计在4万元左右。用当地人的话来说,上海人潇洒得嘲。

这些年,上海人确实潇洒。买房子、买汽车,境内境外越跑越远。尤其是旅游文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精神享受之后,短线游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在鼓鼓钱包的支撑之下,开始了“长途跋涉”,从国内的海南、西藏、新疆,一直跑到东南亚、西欧、非洲大陆。

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总会使一部分人先潇洒起来。这种潇洒是对金钱价值取向的递进,在消费层次上向世界接轨。无疑,这是市民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当然,潇洒的是上海人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潇洒起来。但愿再过5年、10年,有更多的上海人潇洒起来。

不过,潇洒的上海人中也有“不够潇洒”的一面。比如:那种老大自居高人一等的对人不尊重,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的轻视,甚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等。既然潇洒了,就要潇洒得文明,潇洒得礼貌,潇洒得有知识,潇洒得不让人讨厌。唯有提高潇洒的素质,才能潇洒得更潇洒。

【答案】发表在上海某主流报纸上的评论《潇洒上海人》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论证力一面的不足

本文用讲述故事来代替论证,列出现象来取代分析,得出的结论使人感到缺少根据,显得武

断。

文章在论证上海人潇洒时,只举一家五口的上海人出门旅游的例子。文章用单一的案例论证“上海人潇洒”显得论据单薄无力,而且通篇讲述的是上海人和旅游的关系,只用旅游方面来表现上海人的潇洒比较片面。

(2)布局方面的不足

①本文是一篇采用例证法的新闻评论,这种论证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可以先列具体事例,然后总括,作为论点; 也可先写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论点。所列举的事实,必须典型而确凿,与论点有着必然的联系,表述时要注意高度概括。

②本文采用先举例冉论述的方法,但是缺陷在于:文章举例时只是在单纯的列举案例,讲述上海一家人的旅行概况,没有提炼中心,没有升华主旨,也没有与要论证的观点进行前后呼应。文章前后衔接性处理得不好。

(3)客观效果方面的不足

从文章的总体布局来看,前半部分讲述上海人的潇洒,结尾段落点出上海人不够潇洒的方面。文章前半部分大篇幅的案例讲述和无力的分析,没有把上海人潇洒的观点分析清楚,后半部分突然冒出上海人做得不潇洒的方面,读者很难与作者有所共鸣,传播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 评论工作者为何要力求具肩一杂家的知识涵养?

【答案】评论评论者要力求具有杂家的知识涵养,原因如下:

(1)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是一个评论工作者必备的素养。评论文章本身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构成件。评论的严密论证需要有逻辑知识; 评论的巧妙构思需要有文学知识; 评论语言的准确生动需要有语法修辞知识; 评论的精辟论述、典故运用、背景穿插更离不开历史知识等。

(2)具有丰富知识的评论员比只有浅陋知识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会有更多的生发、激情和文采,写出的评论文章也就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新闻评论涉及各行各业、各类问题,要求评论工作者对文、史、哲、经、法、教、科专门知识都懂一点,要成为一个杂家,知识储备多多益善。

(4)当今,世界信息浪潮汹涌激荡,高新技术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形势喜人又逼人。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评沦工作者一定要下决心学点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要尽可能了解一点不熟悉的新事物、新知识,不仅要懂政治经济学,还要懂一点部门经济学、现代管理学。

(5)知识贵在日积月累。“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平时无论看书、看报、看杂志,手要勤,看到新鲜有用的知识,随时记下,一定时期再作归纳整理。

3. 毛泽东对党报评论工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毛泽东重视并经常撰写党报评论,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为党报评论工作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实践方面

①“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湖南由他创办的《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大量战斗檄文,以震撼人心的文字,评论天下大事,讨伐封建礼教,向反动统治和一切旧势力、旧习惯进行大无畏的冲击。

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经常为新华社、《解放日报》撰写重要评论、社论。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质问国民党》、《将革命进行到底》、《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别了,司徒雷登》、((" 友谊’夕,还是侵略? 》等。毛泽东以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气势,“傍着活事件来讨论”,使评论高屋建"a}}道人所未道之理。

③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继续关心党报的评论工作,撰写和大量修改重要社论文章。仅20世纪50年代前期,他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就有《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元旦献词》等。

(2)理论方面

毛泽东的评论著述不仅内容博大精深,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真实而生动的历史记录,而且也是报纸评论的珍品。

①在文风上,毛泽东的新闻评论兼收并蓄,集中西之大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一代先河,对当代新闻评论的影响至深且远。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工作者的评论风格,无不是在毛泽东言传身教或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②毛泽东还经常教导各级党委负责同志和新闻工作者要重视评论工作,并对如何搞好言论宣传作过多次指示。“组织大家写评论”,“写得不要刻板,形式要多样化”,“政论应该像政论,但并不排斥抒情”等建议对动员全党尤其是党的负责同志重视报纸评论工作,学习评论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什么是评论说理的反证法和归缪法? 试举例说明。

【答案】(1)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论题,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论证论题。这种方法有时表现为以事实、事理证明同自己论点相对立的论点错误,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正确。有时又表现为证明对方论点错误,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论点正确,从而以后者的正确证明前者的错误。

例如,短评《节后说“节奏”》,本意是论述“节后要加快工作节奏”,但不正面立论,却从反面提出论点:“节后倘若仍是慢节奏”,“有人说‘正月慢’是风俗习惯”等,然后运用事理说明“慢节奏”、“正月慢”是错误的、有害的,从而得出结论“:节后的各项工作要快马加鞭……”,作者的“快节奏”的论点正确。

(2)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沦,从而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错误。由于结论一目了然,对方的理论不攻自破。我国古代不少脍炙人口的驳论文,常用此法。

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甚至言为心声地说:“斯大林早死10年,那该多好啊! ”当时我国的一篇评论用归谬法批驳:“谁都知道斯大林是1953年3月逝世的,早死10年是1943年3月,正是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那时谁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