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现代新闻评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按微型评论的文体特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言论,题目自拟。
【答案】示例如下:
“给祖国拜大年”何错之有
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
但出乎意料的是,该倡议竟然遭致部分网民的批评质疑。这就令人纳闷了,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何错之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迅速东渐,颇受一些年轻人欢迎; 相比之下,端午、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则略显落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社会诉求和民众呼声,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国家对全年休假制度进行了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期望人们在这一天从事更多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无疑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如今,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学校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这也是对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为。今年的春节是2月14日,正好是西方的情人节。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不忘春节,教育部此举无疑具有现实针对性,值得肯定和倡导。
当前,各国在国际上的比拼,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而是包含了文化软实力在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国力竞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保持经济实力领先的基础上,己开始进行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推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影响其他国家。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非常重要。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当从娃娃、从年轻一代抓起。因此,如何做到这一点,政府的积极作为,社会的支持响应,无疑是关键。
(文章来源:新华网)
2. 请简要回顾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
【答案】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西方殖民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的言论时期
在中国最早的报刊及其评论论坛是由外国殖民主义者直接控制的,旨在传播西方文化,鼓吹
殖民政策,宣传中国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道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写给当时英国驻沪领事白利兰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表白: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他认为只要控制了中国“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李氏由此受到英政府的赏识。
然而,当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改良派从他们的外国“先生”那里学会了办报,学会了用报刊言论呼吁变法维新以后,那些洋人“先生”们从此就难以独霸中国报刊及其论坛了。
(2)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
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我国宣传变法改良的第一份报纸,也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该报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循环日报》正是为了系统全面地宣传他的政见。该王韬视言论为“载道之器”,“贵乎纪事述情”,不宜墨守成规,对后来的政论文风影响颇深。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则是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此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己经发动并迅速推向高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主将之一,其报刊政论感情奔放,笔端酣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
(3)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民主、反对封建的言论时期
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筹办的《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当时正是民族灾难深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危机日益迫近。此报言论旨在兴我中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份重要报刊,可算是章士钊任主笔的《苏报》。继《苏报》之后,1905年在日本东京由孙中山创办了同盟会中央机关报《民报》。孙中山亲笔撰写发刊词。该报着重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并与梁启超在横滨主持的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了一场是改良还是革命的大论战。“辛亥革命”前夜,在国内出版的革命派报纸中,影响较大者要数于右仟于1909年5月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
(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和人民报刊逐渐兴起日益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进步的新闻事业。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在全国取得胜利的言论时期。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揭开了新的一页。此后,党的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陈独秀等先后主编各种革命刊物,撰写大量言论,成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著名政论家。从此,我国报刊及其言论揭开了历史的新的一页。
(5)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终于宣告诞生了。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时期。至今已经历了61个年头。
3. 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作了题为《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的大会发言,直指一些领导干部说得好,唱得好,干得不好,只知道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短短8分钟的发言,却在人民大会堂里获得了台上全国政协委员们的9次掌声。通过阅读下列发言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附材料:大会发言全文
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近些年来,中央和各省加大力度狠抓作风建设,成效明显,各地的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有了较大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是,一些地方、一些党政机关、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或出现一种不实事求是的不正之风,具体表现在:
一是搞形式。贯彻中央指示也好,抓工作也好,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给上级、给领导看的; 上面怎么部署,就依样画葫芦,层层开会,层层发文件; 上级精神未吃透,下面情况没搞清,就照抄照转或“穿鞋戴帽’夕,以不变应万变,层层作“决定”,搞文字游戏。千篇一律的会议和生搬硬套的官样文章,被群众戏称“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夕,形式越搞越繁琐,就是落实不了。
二是唱高调。由于急功近利、急出“政绩”的浮躁心态,一些地方、一些领导爱唱高调,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 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 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 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最后是报喜不报忧,更恶劣的是弄虚作假。
三是耍花架子。喜欢赶时髦、变花样、造气氛、装“门面”,追求轰动效应:提倡建立主体功能区,到处都是“中心区”、“示范区”、“宜居区”、“中央商务区”、“国际会展区”、“金融服务区”、“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区’,、“欧陆风情区”,一个比一个“好听”; 一些“重点”工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原本好好的建筑也统统拆了推倒重来或新建,反反复复折腾,成了既浪费资金、又影响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扰民工程”。热衷于建设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路边工程”、“形象工程”。这样的“政绩”好看不实用,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这些不正之风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违反了客观规律,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腐蚀了干部队伍,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说到底是一些干部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一心想着自己的仕途,是“投领导所好”错误思想的产物,是升官靠表面“政绩”的错误政绩观的产物。
建议中央采取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从教育、引导、监督和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着手,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
1. 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投领导所好,不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好; 说得好、写得好、唱得好、吹得好,不如干得好,不如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