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841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态度
【答案】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具有行为指向性的特点。主体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最终是通过其行为来体现的。态度由三部分组成:
①情感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②认知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③行为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共同形成对态度对象的评价。态度按来源分为三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和以行为为基石出的态度。
2. 私人产品
【答案】私人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竞争性和受益上的排他性的社会产品。私人产品的效用是可分割的,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份额,而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即谁付款谁享用。私人产品的提供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排他性使得其可以通过市场收取费用进行提供,而消费者获得私人产品,则必须通过市场采用出价竞争的方式。私人物品通过市场提供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公共提供却带来很多的效率损失。在竞争条件下,每个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私人产品中得到的边际收益,与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相等,从而不同消费者从消费这种私人产品中得到的边际收益是相等的; 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规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一般均属私人产品。
3. 议行合一
【答案】议行合一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是统一的分权学说。随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议行合一理论日臻完善,其形式也渐趋多样化。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民主集中制是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构,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不仅组成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法令,决定各种重大问题,同时也以行政领导成员的身份,直接担负某一行政部门的实际工作,执行权力机关的法令和决议。
②议行合一目的在于保证权力所有者意志得到执行。议行合一并非议行不分,而是在现代社会权力的所有者与执行者分离条件下解决二者关系。从理论上讲,议行合一不仅可以克服行政权力失控的现象,而且更能够体现民主原则,把政治上的民主与行政上的权力集中统一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法国巴黎公社首创了议行合一的先例。公社兼有立法和行政两种权力,并统一行使这两种权力。马克思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4. 自由裁量行为
【答案】自由裁量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出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实施自由裁量也不是无限制地自由裁量,自由裁量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羁束因素。法律授权行政主体实施某种行为,即使未为之规定任何一种具体方式、程序、限度,但法律授权时有着明确的授权目的,并通常为之规定了自由裁量的范围,行政主体在实施自由裁量行为时,不能违反授权法的目的和超越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范围。行政裁量偏轻偏重或者畸轻畸重,属于不当或严重不当的行政行为,而非违法行为。但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如果在表现形式上不违法,而动机目的却是为了私利,则构成滥用裁量权,属于违法行为。如对出售过期食品的商家,执法部门可以在法定范围内自主决定罚款的数额。
5. 制度环境
【答案】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之和。制度环境也可以指一个国家的以宪法和法律结构为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决定政府改革的方向,制约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在此意义上,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不在于突破制度环境的架构,而在于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中有效地改变。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
【答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是一个正确的论断。因为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公共行政现象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不同时期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促进了自身的完善和进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起源而言,行政管理学脱胎于政治学学科。早期的行政管理学虽然从一开始就强调行政执行的特殊意义,但那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是理论的、范畴的和逻辑思辨的,而不是技术的、过程的和实际运作的,且有关公共行政的诸多问题常常是与政治学学科合并讨论的。目前许多有关公共行政的问题,也仍然是与政治学学科交叉研究的。
(2)在研究方法上,行政管理学吸收了大量商业管理的观念。行政管理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商业管理的效率、成本、时间一动作分析等观念和方法,将其应用到关于公共行政问题的研究之中。这就为公共行政学的学科方法论的丰富化和学科领域的拓展建立了新的基础,推动着公共行政学朝着实证研究的方向不断发展。
7. 简述“霍桑试验”及其在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答案】(1)“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指根据科学管理原理探讨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实验。霍桑实验自1927年开始持续到1932年。由三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及怀特赫德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进行。霍桑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的实验:
第一个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和云母剥离室实验。该阶段实验证明,工人的态度与情绪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团体社会关系的改变是造成劳动生产率升降的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谈访计划。该阶段实验证明:改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模式、实现人性激励的重要方面。这种改善将直接影响到士气以至工作成果。谈访计划还证明: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参与管理,可以使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好转,从而使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绕线机组实验。该实验证明: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有效的管理是要在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与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感情的逻辑”之间建立平衡,并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2)“霍桑实验”在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①开创了管理学新的研究方向。通过“霍桑实验”梅奥等人开创了以人、人的行为和人的社会关系为中心的新的研究方向,以及用社会——心理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组织现象的先例。
②奠定了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霍桑实验”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对人格的尊重、参与、情绪发泄、社会平衡、士气、小团体及其制约、非正式组织等,把组织管理过程中的活的因素——人及人际关系纳入到组织研究中来,并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之上。行为科学一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渐成形。
8. 试评述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特点及其局限。
【答案】(1)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下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就是理性“经济人”假设。
(2)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经济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特点就是认为个人无论处十什么地位,其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者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作为最基本的动机。政府中的官员不是天然具有道德优势的人,他们与社会上其他人一样,既不更好也不更坏。政府官员也会犯错,他们也具有个人的私利,在分析官员的行为时应该考虑到官员的自利性。
(3)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①人们的偏好不是惟一的,而且各个偏好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顺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难以选择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
②由于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也很难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来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