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葛浩文翻译研究

关键词:葛浩文,汉英翻译,翻译实践,翻译理论

  摘要

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葛浩文是世界知名的汉学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三十多年来共翻译中文作品四十余部,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葛浩文完成了大量优秀的译作,其中包括萧红的《萧红小说选》,《商市街》,《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他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学、文化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其中贾平凹的《浮躁》借助他的翻译于1989年获美孚飞马文学奖,他与夫人林丽君合译的《荒人手记》于1999年获美国翻译协会年度奖。对翻译家的研究包括对其思想、翻译实践的研究,是翻译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近年来国内对翻译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籍或海外华人翻译家的研究,对于汉译英的发展是有缺陷的。本文立足于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研究,旨在分析他中英翻译实践的特点与翻译观点的核心,并且指出他的翻译观:对两方面的忠实、翻译是原作品生命的延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背叛和重写,翻译也是不完备的。这些观点指导了他的翻译实践。他的中英翻译实践起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积极作用。文章分五个章节对此进行了论述:第一章是对翻译家研究与对葛浩文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是对翻译家葛浩文的总体介绍,包括葛浩文的生平简介、葛浩文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贡献等。第三章是从宏观上总结葛浩文翻译实践观点。他认为翻译应当忠实,翻译是一种背叛,是重写过程,翻译是不完备的,翻译是原文生命的延续,是跨文化交流活动。第四章是从微观上分析了葛浩文以《酒国》(莫言著)为代表的中英翻译作品,包括词汇(diction)分析、文体(style)翻译分析和文化负载意象(culture-bound images)翻译的分析,指出葛译本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特色,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最终成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学、传播了中国文化。结论指出:虽然葛浩文认同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但忠实仍然是他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第一准则,并且在不同情境之下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形和神又易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