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元朝(1279-1368)短暂,加上蒙古国时期(1206-1279),也仅有160余年的时间,对这一时期农业地理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空白, 本文的写作,或可推动元代农业地理的深入研究做些微的贡献。 全文约14万字,分上、下两篇,共6章,内含表格35份。 上篇《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地域特征》,按照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开发程度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中原汉地、北方边地、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四个经济区,分别论述了各区农牧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地域特征。自唐中后期以来,经济重心偏移东南地区,已成为难以改变的事实。元代南 北经济水平的差异更是十分明显。不过无论是北方或是南方,范围都甚广泛,经济水平也不能一概而论。北方中原汉地地区以农业为主,经济 较为发达,尤其是腹里南部地区(河北、山东、山西),更是北方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北方边地为半农半牧地区(甘肃行省、辽阳行省南 部地区)和畜牧渔猎地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北部地区),畜牧发达,而农业生产则落后于内地,所需粮食依靠内地转输。南方地区也存在 着东西差异以及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沿海平原)与内陆丘陵山区的差异。东南江浙、江西、湖北和江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地开发程 度高,经济水平显然高于西南四川、云南诸地,其中江浙行省农业最为发达,是全国税粮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海运粮的主要源地。太湖平原 地区自唐宋以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所在,元代由于浙西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颇有成就,传统的经济中心又从滨海地区东移沿海诸路的趋势。与 此同时,浙东、福建、广东沿海以及海北海南地区,农业经济也发展很快超过了内陆丘陵山区。四川地区在宋末破坏严重,经济一度衰落,而 云南地区由于政府的努力经营,经济水平似乎超过了四川。 下篇《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分两章分别论述了元朝时期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地域布局状况,就粮食作物的情况而言,南、北地 区差异很大,北方以小麦、粟等旱作为主,少数水源充足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南方地区则以水稻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水稻、小麦轮 作制度的推广,小麦也成为主要的夏粮。而南方内陆丘陵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以小麦、粟、豆等旱作为主。本文还论述了桑蚕、麻类、木棉 、茶树这四大经济作物的地域分布状况,元代桑蚕事业的中心下显然是在农业经济发达的浙西、江东地区。北方地区由于气候转暖和政府的倡 导,桑蚕区域也有所扩大,至于麻类作物,北方地区已大麻为主,南方地区以苎麻为主,而亚麻则主要分布于天山南麓。宋元之际木棉由西域 和海南两个方向传入内地,但北方地区分布不广,木棉仅局限于西北边地和黄河下游少数地区,南方地区木棉区分布广泛,木棉布已经成为普 通衣物。茶树主要分布于江南地区,尤其是江浙行省的茶叶质地优良,为贡茶的主要来源。 从上述可以看出,蒙元时期“尽管在政治、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若干倒退的因素,但也存在着一些前代没有的积极方面”(含儒林教授语 ),农垦、水利以及畜牧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同时,随着新的生产技术的普及和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农业生产的地域 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