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1996年1月正式采用新的题型。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英译汉,即从阅读理解部分的四篇文章中划出5个句子,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把划出的句子译成汉语。这项改革对全面反映学生的外语水平,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偏颇,翻译技能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一直处于最底层。结果,学生翻译能力薄弱,英译汉时,汉语译文“洋”化;汉译英时,英语译文“汉”化,为中国式英语,根本达不到大纲要求的翻译水平。许多毕业生走入社会后无法应付工作要求,连翻译简单的商业信函都不会。 该研究就是为了找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办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错误与错误来源的分析,(2)大学英语翻译现状评估,(3)关于翻译教学基本原则的讨论。研究方法是以语言学与翻译的基本理论为依据,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错误与错误来源分析中所选材料由专门为本研究设计的翻译能力测试以及学生平时的翻译作业组成。从学生完成的翻译练习中可以看出,小到选词,语法,大到语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部分学生的译文问题相当严重,各种错误随处可见,可以说基本不具有可读性。究其根源,母语的干扰,英语能力的不足,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的缺乏,以及态度,动机等主,客观因素都是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对于大学英语翻译现状的实际调查工作是从两个切入口着手: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调研,了解高校英语教学在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进行教与学现状调查,摸清师生对翻译教学的态度以及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征求学生对英语翻译教学的意见。其中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口头调查两种形式。结果显示,多数院校均未给非英语专业学生单独开设翻译课程,对听,说,读,写,译中“译”的技巧的处理完全局限于课后阅读文章中几个句子的汉译英练习。而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教材也未提供基本的翻译知识及循序渐进和充足的翻译练习。从教学方法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外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严重桎梏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课程设置的不完善,教材内容的不充分,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2)正规的学校教学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充分重视翻译教学,使其具有实效性。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语言认知的规律,通过系统的内容,科学的方法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