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分为上、下篇。上篇为唐宋宣徽使述略,叙述唐宋时代宣徽使制度的发展变化情况。下编为唐宋宣徽使在任编年。将考订出的唐五代宋诸政权宣徽使(包括副使)的在任时间加以编年。 唐代的宣徽使。据现有资料,唐代的宣徽院至迟在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就已经设立。分南北两院,分别设置使及副使各一人;直到唐亡前夕,只任用宦官。宣徽南北院使分掌两院。中唐时宣徽使初设,仅仅是内诸使之一种,与其它内诸使分担宫廷内外事务。唐代后期随着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宣徽使逐渐权力壮大;晚唐时宣徽使进入权力中枢行列,与两中尉、两枢密("四贵" )成为北衙诸司使之首,而宣徽使是诸司使庞大系统的总管家。唐代后期宣徽使的职能主要是:传宣重大诏命。总管内诸司及服务宫廷重要活动,"掌總領内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郊祀、朝会、宴饗供帳之事,應内外進奉悉檢視其名物"。唐亡前夕大杀宦官,整顿内诸司。905年十二月规定只设宣徽使及副使各一人,改用士人。现在可考见姓名的唐代宣徽使(包括副使)有21人。 五代十国的宣徽使。后梁设宣徽使及副使各一人,任用士人。后唐设宣徽南北院使各一名,任用士人为主,参用宦官。后晋、后汉、后周情况一同,设宣徽南北院使各一名,任用士人。据现有资料,十国中的六国设置宣徽使。前蜀和后蜀设宣徽南北院使各一名,任用士人,并参用宦官。吴设宣徽南北院使。南唐设置的宣徽使有宣徽使和副使,任用士人。北汉设置宣徽南北院使,任用士人。闽设宣徽使和内宣徽使,任用士人。五代十国宣徽使的具体职能不尽相同,但仍有一些共性。大致如下:传宣重大诏命。掌管宣徽院事务。参与主持并点检朝会起居礼仪。接受皇帝委派处理临时事务:如代理它职、出使外邦、监军或领兵出征等。五代十国的宣徽使跻身权力中枢,地位重要。后梁有宣徽使(包括副使)6名。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宣徽使人数分别为14、13、7、9。前、后蜀的宣徽使分别为10、4人。南唐的宣徽使(包括副使)有4名。北汉有宣徽使4名、宣徽北院使1名。闽有宣徽使、内宣徽使各1名。 辽和西夏的宣徽使。辽的宣徽院及宣徽使设立于938年十一月。其主要职能有:参与主持朝会大典等礼仪活动。传宣诏命。多接受临时任务和差遣,如出使外邦、统兵作战、督修工程等。辽的宣徽使制度是模仿中原制度而建的。西夏的宣徽使设置于1062年,分南北院使。宣徽院地位很高,处于次等司,仅次于上司即中书和枢密。西夏宣徽使的职能,大致主要类似于宋制。如出使外邦。西夏的宣徽使制度是学习宋制的产物。 宋的宣徽使。宋初沿置宣徽院,设宣徽南北院使各一名,任用士人。元丰官制改革,1081年十一月废宣徽院,1083年三月废宣徽使;之后1088年十月复置南北院宣徽使,1096年四月第二次废宣徽使。此后宋朝再未设置过宣徽院及宣徽使。宋代的宣徽使为寄禄官,非外任不除,用以待勋德。一般而言,參知政事、樞宻副使、同知樞宻事与宣徽使以先後入叙位。宋代的宣徽使地位高,但已无实权。宋代宣徽使的职能主要有:遇百官起居、稱賀、宴日,通喚宣答;掌管宣徽院;临时代理它职。宋代的宣徽使有4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