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年来,英语教学理论经历着从形式、作品、教师、讲授到意义、过程、学习者和互动的重大变化,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就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推广。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目前广大一线教师采用的任务型教学的模式是由Willis提出的三段论(即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知识要点),但教学实践证明它仍有一些不足: 1.完成任务时,学习者有时会过度依赖交际策略来表达意义而绕过了语言的形式。 2.学习者的语言倾向最简化,呈现出洋滨泾的特点。 对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一些能克服上述不足的实用技巧,简述如下: 1.隐式纠错 纠错在二语习得中有重大作用,但大部分纠错是暴露式的,其实际效果往往是打断了意义的流动而凌驾于互动活动之上。故教师在纠正学习者错误时,应尽量把纠错镶嵌隐藏于交互活动之中以使学生不易觉察:教师在说出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时不明确给予出错的消极暗示,不故意抬高声音或降低语速。隐式纠错使学生兼顾意义和形式。 2.可理解语言输出 产生可理解性语言输出的过程有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当会话的一方收到另一方表示交际出现障碍的信号时会对自己的目标语语言形式进行(语音、语法、词汇)修正。这种对形式的有意识关注能使说话者记住正确的语言形式。为了促使学习者在意义协商时进行自我修正,教师应克制交际出现困难就急于介入干预的冲动,既不应该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更不应该回避问题,而应当鼓励引导学习者寻找解决方法。 3.两种活动 这两种活动主要用于书面任务。前者指教师利用学生习作的内容,重写出符合目的语规范的作品,然后学生把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后一种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师提供活动材料,学生读或听一至二遍后以个人、结对或小组的方式进行默写,最后与原文进行比较。做这两种活动时,学习者不断比较自己发展的中介语(体现为输出,即自己的作品)与目标的语(体现为输入,即教师提供的作品)之间的异同,找出二者的差距,从而增强对语言形式的关注。 作者认为以上几点技巧可作为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充分发挥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意义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消除忽视语言形式的弊端,本研究还做出了以下发现: 1.任务型教学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符合外语教学的重要原则:形式与意义、分析与经历、讲授与互动之间恰到好处的平衡。 2.任务型教学把发展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语言知识由教师作为语言输入提供给学生,交际能力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得以发展。 3.实施任务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运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一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生学会了在特定的场合恰当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4.在轻松、合作、互动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不是语言技能的展示,而是传递和交流思想的手段,意识到这一点可以激励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听说读写活动。 5.任务型学习能激发并维持学习者较强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内在因素,从而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