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邮电大学617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合行为

【答案】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是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具有以下特征:①自发性。参加集合行为的人都是自愿的,整个集合行为在人群聚集场合情绪相互感染,一哄而起。②狂热性。集合行为中的成员情绪缺乏理智,往往采取奔跑、呼叫等感情冲动的非常规方式。③无组织性。集合行为是无组织、无领导的行为,混乱而没有秩序,没有明确的目的。④短暂性。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聚散快,其目的主要是应付突发性事件。⑤行为者相互依赖。

2. 媒介社会化

【答案】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3. 达拉斯·斯密塞

【答案】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 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受众商品论”解释了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4. 辱骂法

【答案】辱骂法是指给某思想加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人们不检查证据就拒绝和谴责这种思想)。辱骂法不常用在广告中,可能是因为不情愿提到竞争对手的产品,哪怕是骂名。然而,它却普遍用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公开话语中。辱骂法最近的两个例子是恐怖分子和恐怖主义。

5. 《释梦》

【答案】《释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标志性著作,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代表作,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病人梦的分析体系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等理论问题,提出了象征论为理论基础,建构“梦是愿望的满足”的理论,梦论成为精神分析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释梦》被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16本书之一。

6. 信息论

【答案】信息论是指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嫡、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一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

二、简答题

7. 简述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木观点。

【答案】(1)“培养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

(2)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3)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卜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培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②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③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十潜移默化中。

④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

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因传播内容而异。

⑤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共鸣”。

8. 简述你对香农的信息论的认识。

【答案】香农在1948年的两篇杂志文章中提出信息概念,又在1949年的一本著作《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这一概念。

(1)信息以某些非同一般的方式运作。

一般来说,当信息被有选择地分享时一,它的价值就增加。它不会因为使用而贬值,尽管它可以过时。最奇特的是,你可以在不放弃信息的情况下将其分发。因此,它与货币或其他形式的能源、或物质在本质上截然不同。任何讯息都是已知和未知、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结合。在一个只含有你己经知道的内容的讯息中,没有信息,所以,一个讯息中的预料之外的部分就是信息的一个标志。

(2)在香农那里,“信息”被定义为一种有别于物质和能源的东西。

当需要作出决策时,有一个选择存在于一批选择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影响不确定性。因此,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

(3)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比特,这个词是“二进制数字”的浓缩。

设想一个要么开、要么关的电子开关,所以有两种选择存在。每一个选择对于代表一个比特的信息来说,都具有同样的可能性。香农的信息测度单位比特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它能够为范围极其广泛的“物质一能量”所使用。比特是信息的一个普遍的单位,在每‘种情况下,信息量都可以被还原为比特。

9. 简述芝加哥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如何支配美国早期社会学的。

【答案】芝加哥有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它完全支配了美国的早期社会学。

(1)截止1909年,即芝加哥社会学系创立17年以后,在当时美国200所大学教授的社会学课程中,芝加哥提供了100门课程。

(2)从1895年至1915年,在美国的98名社会学博士中,由芝加哥大学授予学位的有35名。

(3)从1915年至1935年,芝加哥毕业了60名博士,其中11名位于美国社会学协会的最早的27名会长之中。

(4)截止1929年,在美国社会学的所有研究生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芝加哥大学。他们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分散在其他大学执教,并将他们的优秀生送回芝加哥攻读博十学位。因此,美国其他大学中的许多社会学系实际上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预备队”。

(5)社会学的主导性教科书写于芝加哥大学:由帕克和伯吉斯编辑的《社会学导论》(1921),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撰写的《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10.香农的传播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如何正确看待传播学者对这一模式的运用?

【答案】(1)香农的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