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2. 权威人格

【答案】权威人格是指德国心理学家阿多诺于1950年提出的一种人格特征。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其整个人格织织都是围绕着权威主义这一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权威主义在对待比自己低下和比自己优越的人们时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对弱者夸耀自己的力量,排斥、拒绝:另一方面对权威者又卑躬屈膝,绝对服从。

3. 休眠效应

【答案】又称睡眠者效果,是霍夫兰等提出的一个劝服效果理论。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 潜网

【答案】潜网理论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论,是指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的词来概括就是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潜网一方面可以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授意向顺利贯彻下去,另一方面还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现的干扰。

布里德认为潜网存在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秩序和增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

体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这种控制网络是特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5.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二、简答题

6. 简述香农的传播模式

【答案】(1)香农是美国传播学家。1948年,香农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信息论,在香农的眼中,信息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信号,而是适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一切领域的一个普遍概念。香农的信息论使信息与人的行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

(2)香农在1948年的两篇论文提出了一系列以数学形式表达的定理,涉及到讯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传递。这些定理预示了信道能力的、以信息的比特来测度的因变量。香农也阐述了传播所涉及的主要因素: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受到的信号、接受器和信宿。克劳德·香农的整体理论贡献被普遍称为信息论,尽管香农(1949)将之称为“传播的数学理论”。在该模式中,传播被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人的思想影响另一个人”(韦弗)。因此,它被看作是有意图的。

(3)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此外,该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4)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该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十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反馈便不能说明这种互动性。

7. 什么是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芝加哥学派”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其主要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还是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整体特征。其主要观点,具体如下:

(1)他们关注象征符号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认为自我和社会共识都形成于符号互动之中,这是一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的研究取向。这一立场也成为后来美国本土学者批判管理学派的重要理论资源。

(2)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者关注具体的社会现象,从经验的角度对其加以解释,这与之后大众传播研究中经验主义成为主流有着内在的联系。

(3)芝加哥学派非常关注大众传播在民主制度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沃尔特·李普曼。

三、论述题

8. 请对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做简要介绍。

【答案】(1)麦圭尔的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态度改变包含6个步骤,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步骤的必要前提。这些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说服性消息必须得到传播;

②接受者将注意这个消息;

③接受者将理解这一消息;

④接受者接受和服膺所陈述的观点;

⑤新接受的立场得到维持;

⑥期望的行为发生。

麦圭尔注意到,在传播环境中,任何自变量都能对这6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产生效果。一个“智力”的变量可能导致较不易于接受消息的态度,因为聪明的人更容易发现他人观点中的漏洞,也更愿意保持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但它也可能导致对观点更多的注意,因为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

(2)麦圭尔还指出,对一个步骤的影响是正面的自变量,对另一个步骤的影响则可能是反面的,这种情况很常见。例如,恐惧诉求可能引起对消息的注意,却干扰对消息的接受。

(3)麦未尔的信息处理理论使人们很好地认识到态度改变过程的全貌。它提醒人们,这个过程包含着很多部分。麦圭尔指出,在态度改变研究的大量文献中,多数可能仅仅针对服从或者赞同的步骤。

(4)麦圭尔的理论提醒人们态度改变的难度。这个理论认为,山于在某一步骤起正面作用,在另一步骤可能又起负面作用,许多自变量倾向于在总体效果中抵消自己的作用。不仅如此人们还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为要达到态度改变的成功,需要在所有步骤中的每一个都取得规定的满意效果。

9.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答案】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这整个的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以其所理解的方式精心编织与描绘了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图景,而广大公众却在不曾意识到这个过程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和认可这幅图景以及附着于其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与想象。

由此可见,在李普曼眼中,公众是事实的“局外人”,他们接受信息的自由仅限于被媒体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中。(1)“拟态环境”由被媒介精英操纵走向公众参与构建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①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