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事后评价
【答案】事后评价,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又称为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事后评价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察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目标群体、政策系统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分析该项公共政策的效果。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2. 利益落实
【答案】利益落实是指在分配利益时,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其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3. 系统分析
【答案】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系统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不同,其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系统分析既有局部分析,又有整体分析,突出整体性; 系统分析在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上,强调综合性; 系统分析在对系统输入、输出、转换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时,注重动态性。
4.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5. 正式议程
【答案】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己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在程序上表现较为正式和固定,在方法上表现比较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表现较为具体和集中。
二、简答题
6. 简述公共部门战略规划的性质。
【答案】战略规划是指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如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所言,战略规划是一个一体化决策系统的形式产生并发出连贯协调的结果的正规化程序。战略规划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并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获取更长期的竞争优势。
(1)战略规划的议题具有三个基本属性:①稀少性。战略性决策是不寻常的,通常没有先例可循; ②重大性。战略议题往往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③指导性和长远性。战略性决策,指导其他较低层次的决策,以及引导着组织未来发展的方针。
(2)战略规划的结果是形成组织的战略计划,一般来讲,一个好的战略计划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战略范围,规定了本组织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发生作用的范围,即说明了要达到哪一方面的目标; ②资源部署,要阐明如何部署资源; ③战略应该说明本身战略范围的机会与威胁; ④最佳协调作用,在战略范围内,要使资源部署与竞争优势相互协调。
(3)战略规划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大致分为三类:①涉及全国(省)的应用。这种较高层次的应用需要广泛的公民参与,且战略执行,亦有赖高度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②州部门为基础的策略性长期规划,关注部门的战略目标与计划; ③以部门为主的战略议题管理,此种应用系在前面战略计划中选择特定议题,而非作全面性的战略规划。
7. 在国际上,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有何经验?
【答案】电子化政府是各国的政府再造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策略。根据国际上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实践来看,其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发展电子化政府的愿景和目标
各国在发展电了化政府的过程中,均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电了化政府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从这个意义卜讲,电子化只是一个工具或手段而己.
(2)制定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世界各国大都依据本国国情研究、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公开的标的、公开的方式、请求人、适用机关、例外条款、请求公开的处理程序、信息获取的费用以及救济制度作出明确的界定。
(3)推动政府信息和通讯网络的发展
电子化政府的物质基础是政府的信息和通讯的基础结构,它包括电缆线、光纤以及其他传送信息的设施或工具。发展电子化政府必须以推动通讯网路的基础结构建设作为支持。
(4)推动和发展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提升行政服务的水准
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基础在于政府业务的电子化,即改变传统的政府机关的办事方式和手段。从各国经验来看行政业务的电子化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更需从政府组织的全
面性来了解信息技术的需求、组织目标与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的规划,力求突破现有的运作方式,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以及人力,促进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
(5)建立健全专职机构以组织和协调发展电子化政府运作的机制
各国在发展电子化政府时均设立政府电子化运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全国政府电子化的工作。
(6)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电子环境中的安全是政府必须立即重视的问题,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
(7)加强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关键。为适应发展电子化政府的需要,公务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应用能力,以便于处理政府公务、为民众服务之外,也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相关能力。
8. 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为何?
【答案】(1)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①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_战后,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日益多样化,这导致一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 二是政府的范围,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代方法可以运用; 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
②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一方面,工业化国家朝着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自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节省政府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
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等等。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一方面,传统的政府功能己不足以对口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缺陷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让公共服务同归社会、市场的呼声口渐高涨,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④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学说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的缺点,并认为政府之失灵比市场失灵更为严重,应将私部门管理引进公部门之中,使政治控制得以强化、顶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同时,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克服官僚体制天生无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