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883人口学(含人口统计学)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功能分化

【答案】功能分化,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例如,在一个原始的狩猎部落里,猎手和武士是由同一部分人担任,没有发生彼此分离的现象。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口益变得复杂,其社会各部分的功能也出现了自然分化的现象。在定居的农业社会里,耕作者和武士的角色己不再由同一部分人担任,逐步形成相互独立的两部分人。在一个小的部落联盟里已开始出现初步的政治设施,随着一个更大的政治单位的形成,社会结构的进化和功能的分化更为明显。这时开始出现领袖、统治者和国王。他们成为与普通群众、被统治者和臣民们对立的阶级或阶层,执行着与后者完全不同的社会功能。

2. 价值合理性行动

【答案】价值合理性行动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一一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取得成就的行动。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3. 常人方法学

【答案】常人方法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至少其创立者哈罗德·加芬克尔的初衷是如此),因为它不像其他理论那样从一种顶先假设出发。常人方法学者认为,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包括社会学家)总是想当然地以为社会行动是在具有一定社会秩序(对于以往的社会学家来说,这种秩序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分)的现实中进行的,他们对这种现实从不怀疑,但实际上,这种现实是由人们的意识主观构造的,人们之间有秩序地互动,符号系统的继续依赖于行动者的构造活动以及他们认为其他人也进行着同样的构造。常人方法学者正是要研究人们的意识构造活动这一现实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为社会学开创一个新的世界。

4. 独立性假设

【答案】布劳的第四个假设是独立性假设,即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中任何一种社会地位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独立于其他社会地位的影响。这个假设并不否认儿个社会地位参数会对人们的社会关系有共同的或是相互作用的影响。它只是强调人们之间只要不是任何社会地位都完全相同,那么不同的社会地位就会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5. 社会相关物

【答案】社会相关物即与社会本质因素相关的体制和现实作用领域。滕尼斯指出,一切与社会本质相关的体制及其他作用领域,都被理解为社会相关物。从中也可以看出或更多是公社特性或更多是社会特性,以及某种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过渡。通过对社会相关物的分析,滕尼斯将“公社”和“社会”两种基本类型的分析更加具体化了。

6. 历史法

【答案】孔德认为,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社会现象的考察。因为,历史法是从事物的先后和连续上考察社会现象和状态的一种方法,注重于事物的发展过程正是历史方法的基本特点。历史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它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在使用历史方法时,要求人们具有历史进化的理论和思想,也就是说,需要用孔德关于人类智力和社会发展的二阶段的理论作为指导。

7. 社会性别

【答案】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8. 军事社会

【答案】军事社会,是指以保卫和扩张而进行的共同防御和进攻活动为主要功能或活动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类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制。军事结构的典型特征始终是强迫它的各个单位进行各种联合行动。公民的意志无论是在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所有事务中,同样要由政府的意志作裁诀。军事社会生活所维持的合作,是一种强制性的合作,靠命令形成的严密组织,对社会活动进行正面和反面的两种管理。

9. 投资

【答案】资源,指个人的全部特性和经验,包括技能、性别、种族、出身等,在社会交换中,资源被用作投资。

10.社会动力学

【答案】社会动力学,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是: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时期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18, 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二、简答题

11.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

【答案】价值中立,又称价值无涉,是由韦伯提出来的,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断,即客观地说明“事实是什么”,“事物是如何变化的”。

(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 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铲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法,即“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

(2)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

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

(3)对价值中立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它的对立面即价值判断得到更好的把握。

①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②科学中价值中立或价值自由就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摆脱价值判断,或者不作价值判断、暂停价值判断;

③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4)价值中立是研究过程所要求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价值判断,那么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可言。但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如果没有研究者的价值观,那么课题的选择就失去了原则,关于具体的实在也失去了有意义的知识。

12.交换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社会交换理论所强调研究的个人动机在功能主义者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更多的创新。正如斯基莫尔指出的,交换理论是针对着功能学派而来的,它具有早期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因此,交换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学对人的社会地位这个古老问题的新争论。

(2)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