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55社会学综合考试(社会学理论、方法)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工业革命

【答案】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一一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英国在18世纪中叶,成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具备的条件:①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本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基本上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英国的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丧失了土地,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力资源。③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和与日俱增的商品需求,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④英国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且内部有精细的劳动分工。这些都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创造了条件,使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成为可能。

英国工业革命最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飞梭”的发明,手摇纺织机的投入使用,水力织布机产生,特别是80年代中期经过改进的蒸汽机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劳动生产效率空前地大幅度地提高,这时大型的纺织厂开始出现。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英国的工业革命运动迅速地扩及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这场革命引起了整个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化。在漫长的中世纪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社会彻底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迅速地扩一大着自己的阵地。

2. 《论法的精神》

【答案】孟德斯鸿在1748年写成的《论法的精神》一书成为政治理论史和法学史上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基于道德、荣誉和恐怖进行政体分类的三项原则。认为共和政体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君主政权是建立在荣誉基础上,而专制统治则是建立在恐怖行动上。

3. 工业社会

【答案】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工业社会始终是以个人具有同样的自由,包括商业活动的自由为其特征的。社会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所进行的合作是一种志愿的合作。就像一个具有发达给养系统的动物获得分散的和非集中化的调节器官那样,有着发

达给养系统的社会机体,当它取得了工业类型时,也趋向于借助从众多的阶级当中产生出它的抵抗力量,使其基本的调节器官分散。

4. 适应(A )

【答案】适应,指系统必然同环境发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5. 综合哲学

【答案】综合哲学,就是指斯宾塞的哲学体系,社会学概念就是在他的综合哲学的框架内制定出来的。斯宾塞无所不包的进化论思想,由此被称作万能进化论,是斯宾塞综合哲学理论的杠杆。斯宾塞综合哲学的基本原则在他的《基本原理》中得到详尽的论述。在斯宾塞看来,物质处于永恒的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且遵循着如因果关系等一般规律。进化所反映的是物质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从没有联系向建立联系方向发展。

6. 结构参数

【答案】社会人口在社会空间任何一维上的分布都成为社会结构的特性之一。一个社会的结构可以通过说明这些特性的各种参数而被描述。布劳把描述社会结构的参数分为二大类:异质性、不平等性及相交性。

7. 依附理论

【答案】该理论认为,低度发展的国家也将经历与发达国家相同或相类似的发展过程。由于这一假设的错误,它不能正确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制约,或依赖于后者,造成了“依附”地位,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摆脱依附状态。

8. 结构制约性

【答案】结构制约性是指,社会结构的既成状态,即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结构制约力量,它规定着一个社会的结构变异度即功能替代的可能范围,同时决定着对各替代项目的选择。人们不能仅仅根据“结构制约性”进行先验的推导,这一概念只是提供了指导经验研究的总原则,对具体社会的功能选择现象的解释必须依赖于细致的经验研究。

9. 具体社会学

【答案】具体社会学的任务是进行社会的经验研究。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社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检验和发展专门社会学理论,并为论证和阐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事实根据。

苏联社会学界曾近进行了大量的、内容广泛的具体社会学研究: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个性的发展,从社会规划、管理和预测到城市、乡村的具体建设,从制定人口

政策到社会移民、劳动力流动,从严格劳动纪律、提高生产效率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科学组织等问题,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于段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具体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是,注意社会学工作者内部的分工,加强同其他学科的合作,发展横向联系。

10.潜功能

【答案】潜功能是指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默顿将各种可观察后果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这一区别与他所坚持的动机与后果的区别相联系。默顿指出,过去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显功能分析,这种对潜功能的忽视损害了功能分析方法。他列举了许多经验研究中发现的实例说明潜功能的存在以及对之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并开列了研究潜功能的五点方案,即回答下面五个问题:①潜功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是否依参与者的意识而改变其作用方式? ②对参与者来说,功能潜在性意味着什么? 参与者所不了解的是机制还是后果? ③为什么参与者不了解这一后果? ④潜功能是对谁而言的? 是部分参与者还是全体参与者? ⑤我们所分析的是哪一个后果? 是直接后果还是间接后果? 默顿认为,可以通过对这五个问题的回答推动潜功能分析的深化。他把潜功能分析列为功能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二、简答题

11.帕森斯的行动概念及其要素。

【答案】帕森斯提出“单元行动”(unitaction )。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

(1)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2)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3)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4)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简言之,与社会行动相关的主要要素包括: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凡人的社会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同时所有社会行动都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

12.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

【答案】价值中立,又称价值无涉,是由韦伯提出来的,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断,即客观地说明“事实是什么”,“事物是如何变化的”。

(1)1904年,韦伯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一文; 1914年,在“社会政策学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韦伯就新历史学派在经济领域推行伦理价值判断的观点发表铲价值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一文。上述两篇文章都围绕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在什么意义上说与社会和文化现象相关的那些学科中也存在一般的“客观有效真理”。即在涉及主观意义现象的专业学科中(如社会学),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韦伯创造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