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55社会学综合考试(社会学理论、方法)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用社会学
【答案】应用社会学,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变迁研究。它的任务是利用社会学的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状况和历史的变迁,并最终理解人类社会的总发展。应用社会学以历史考察为其目标,并不满足于抽象的思辨。在滕尼斯看来,应用社会学不应仅限于笼统的历史阐述,还要对当前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进行根本性的分析,这是单凭历史研究所不能达到的。
2. 现代化理论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使得人们普遍关注全球性的社会发展问题。最早关注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是经济学,它从现代化的角度人手,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政治学方面研究发展问题,侧重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方面; 历史学的现代化理论,注重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具体演进过程; 社会学对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心理诸方面着眼,其中对于现代化的原因、动力和条件更为重视。
3. 具体社会学
【答案】具体社会学的任务是进行社会的经验研究。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社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检验和发展专门社会学理论,并为论证和阐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事实根据。
苏联社会学界曾近进行了大量的、内容广泛的具体社会学研究: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个性的发展,从社会规划、管理和预测到城市、乡村的具体建设,从制定人口政策到社会移民、劳动力流动,从严格劳动纪律、提高生产效率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科学组织等问题,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于段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具体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是,注意社会学工作者内部的分工,加强同其他学科的合作,发展横向联系。
4. 促进性假设
【答案】布劳把第三个假设称为促进性假设,即人们同其他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交往会促进他们向这些集团或阶层的流动。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支持这个假设。例如,人们若想在某个单位找到工作,如果他们认识其中某些人,他们的成功机会就会增大。又例如,人们参加某种政治活动,往往是受了一些已经参加该活动的朋友的启发。
5. 合作对抗论
【答案】将社会视为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的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萨姆纳认为,为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会导致有益的结果:既可以消灭不适者,又可以保持种族兴盛和文化繁荣。在《民族风尚》这部著作中,萨姆纳从风尚、习俗的角度论证“合作对抗论”,将风尚最终视为人的生理需要的产物。风尚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个人层面上被称之为习惯,而在群体层面上就叫做风尚。
6. 入世禁欲主义
【答案】韦伯在具体分析历史上各大宗教思想之前,根据各大宗教的特点进行了分类。他首先按照宗教对待世界的方式,将宗教分为“入世的”与“出世的”两种形式; 又按照宗教行为的特点,将宗教分为“禁欲的”与“神秘的”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他对所有宗教的表现形式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建立了入世禁欲主义、出世禁欲主义、入世神秘主义和出世神秘主义几种理想类型,入世禁欲主义,它把在尘世的劳动看做是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被视为赎罪和获救的手段,甚至被看做是荣耀上帝的行为。新教便是这类宗教的代表。
7. 社会分工
【答案】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杜尔克姆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社会分工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社会后果:①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 ②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正是这两方面的后果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提供了条件。
8. 非逻辑行为
【答案】非逻辑行为,就是指在主观上和客观上没有将手段与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帕累托特别指出非逻辑行为并不意味着是反逻辑的行为,他把非逻辑行为分为四个类别:①是指在主观和实际上手段与目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为:②是指行为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却误以为他采用的手段能够引出他所希望的结果; ③是指行为的手段与其客观结果有逻辑的联系,但行为者在主观上并不曾知或想象过这种联系,一些生理反应便属此种类型; ④是指行为结果与所运用的手段之间有逻辑的联系,但结果并不符合行为者的主观愿望。
9.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在库利看来,是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特征是亲密地、面对面地交往与合作。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始的,但主要在于它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初级群体不依赖于大社会,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社会的精神。
10.三层次论
【答案】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由高中低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作为最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 作为中间层次的社会学专门(或局部)理论的中间层次,这是第二个层次; 作为底层或基层的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这是第三个层次。正如苏联《社会学手册》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关于这样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明确,它们不是并列的三个部分,而是一种有序的即具有高低之分的“等级结构”。苏联社会学界特别指出这一点,并有人把他们的社会学叫做具有“等级式结构的科学”。
二、简答题
11.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个理论重视对主观世界的研究,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人们的日常生活角色扮演、符号的形成与发展、人们行为的主观条件等均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有不少精彩的思想。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的著作《人与社会》一书中。在功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20世纪后半叶,在互动过程领域里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是戈夫曼,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拟剧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兴起也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积极贡献的开始。其基本观点如下:
(1)该理论主张从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是指在‘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十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2)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相关的人所公认的。文字是一种符号,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
(3)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
①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②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故它们具有社会的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