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面纱论
【答案】即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产生影响的典型理论。“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2. 收入性不平衡(Income Disequilibrium)
【答案】收入性不平衡是指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引起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可能是经济周期,也可能是经济增长速度,还可能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国民收入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外需求的增减来实现的。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导致一国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的增加; 国民收入减少,则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会减少。
3. 到期收益率
【答案】指持有债券到期,债券获得的收入的现值与当前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
二、计算题
4. 假定社会在某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4次,货币供应量(M , )为1300亿元。求这一年的物价变化率与币值的变化率
【答案】按可变价格计算的商品价格总额=1300×4=5200(亿元)
设商品数量为Q ,则不变价格Po=4000/Q,可变价格P=5200/Q
所以,物价变化率=(P-P o )/Po =30%
币值的变化率=
这一年物价上涨了30%,币值下降了-23.1%。
三、简答题
5. 简述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答案】将股票折现值公式一般化为:
式中,PV 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r 是折现率。
r 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是套利均衡分析认为,涉及风险补偿的折现率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人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这就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代入折现公式的统一的、共同的折现率。
而在由风险中性的人所构成的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的难题不复存在; 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
对于未来预期的收入现金流的计算,无套利均衡分析认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下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在风险中性世界中也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概率分布,而应是一个风险中性概率。对于一个金融市场来说,如果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金融商品可以充当构筑动态复制组合的零部件,那就意味着风险中性具有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假想的风险中性世界里的折现公式为:
以此方式计算的假想世界里的现金流的价值就是该现金流所代表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其逻辑推理是:当套利机会出现时,因为它给与人们无风险套取利润的机会,所以不管发现套利机会的人的风险偏好如何,都会采取套利行动。就是说,套利活动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 消除套利机会后的均衡价位也应是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既然可以认为无套利均衡价格就应该是现金流的折现值,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得到的折现值,在真实世界里也就应该依然有效。
根据上述思路计算的均衡价格,称为风险中性定价。实践中更简明的归纳为:
(1)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均为无风险利率。
(2)无风险利率是任何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最为适当的折现率。
6. 阐明支付清算系统的含义及其作用。
【答案】支付清算系统,也称为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具体地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现代的支付清算体系则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中央银行,大多有法令明文规定,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责。由一国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设施”。它可以形容为资金的高速公路,当道路宽阔、畅通、覆盖面大时,资金在债权债务人之间的流动就顺畅,经济体运行就健康。如果不通畅,就会付出过高的清算成本,资金运用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旦发生局部的堵塞和服务中断,安全、高效的支付系统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支
是各时段t=1, 2, …,T (T 可以包括的)的现金流,
付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可以发现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一部分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能主动预警。比如支付系统可以监测各家商业银行清算账户的日间透支额和日终透艾额,一旦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支付系统就会要求商业银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支付效率。
如果是通用货币的支付系统如美元、欧元、日元的支付系统,它们还会对全球经济或区域经济发挥作用。
四、论述题
7. 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的条件及崩溃的原因。
【答案】(1)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的基本条件
要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保证双挂钩原则的实现,必须具备二个基本条件: ①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受其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如果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恶化,该国与美元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经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后,该国可以实行货币贬值,重新确立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关系。但是,如果美国发生长期的、根本性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定,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心地位,从而危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②美国应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以保持美元对黄金的有限兑换性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有按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价格兑换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的义务,为犷履行其兑换义务,美国必须保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这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③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上
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如果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加以平抑。但如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剧涨,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在市场上投放以平抑黄金价格,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也就随之动摇。
(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是:
①美元停兑黄金。在美国国际收支危机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己经倒塌。
②固定汇率波动幅度扩大。1973年西方国家达成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至此,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支柱,即各国货币钉住美元,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制度也完全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
从根本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清偿力与信心之间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有两个基本责任:一是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