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直接融资

【答案】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货币资金; 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既扮演债务人角色又扮演债权人角色的中介者处于债权人和债务人、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要者之间,所以用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概括,以区别十间接融资。

2. 国际借贷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

【答案】国际借贷说是汇率决定理论中关于汇率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理论。1861年,英国学者葛逊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说。该理论认为,汇率是外汇市场上的价格,外汇市场上供给与需求流量的变动对它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又都是由国际收支引起的。而商品的进出口、债券的买卖、利润、捐赠、和旅游收支、资本交易等等,都会引起国际收入和支出。而只有己进入支付阶段的国际收支,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当一国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大于进入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本国汇率下降; 反之,则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当进入收支阶段的外汇供求相等时,汇率便处于均衡状态。这种进入支出阶段的外汇支出又称为流动债务,进入收入阶段的外汇收入又称为流动债权。

国际借贷说,是国际收支说的旱期形式。葛逊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但他并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这就大大限制了这一理论的应用价值。国际借贷说的这一缺陷在现代国际收支说中得到弥补。

3. 格雷欣法则(Gresham'slaw )

【答案】格雷欣法则又称“劣币驱逐良币律”。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按国家规定的法定比例流通,结果官方的金银比价与市场自发金银比价平行存在。当金币与银币的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使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二、计算题

4. 设某一时期的名义利率为2%,当物价上涨率为4%时,要保持实际利率不变,怎么办?

【答案】当名义利率为2%,物价上涨4%时,实际利率为:2%-4%=-2%

即实际利率下跌了2%。

如果名义利率提高到4%,实际利率则为:4%-4%=0

即实际利率不变。

所以,要保持实际利率不变,需把名义利率提高到4%。

三、简答题

5. 微观主体在进行资产选择时通常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资产选择问题主要是研究个人在面对多种可能持有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时,将如何进行选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状况下,人们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资产本身的收益。这主要是指有息存款和债券的利息,以及股票的预期股息分红收入。而实物资产在不运用时没有收入,现金也没有收益。收益越高,需求越大。

(2)价格的收入。又叫资本利得,指因买卖差价或买入价与还本值不同而产生的收益。如债券和票据在低于还本值购入时,有一定的收益; 股票预期价格上升时也产生丁价差收益; 实物资产在通胀严重时,价格上升有收益; 而现金和存款一般不存在这种收益。收益越高,需求越大。

(3)交易成本。大部分的资产购入卖出时,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佣金和税等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收益,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交易成本越高,需求越低。

(4)风险。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持有主体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如通货膨胀时,现金会贬值,而利率的波动和经济周期变化,会引起股票和公司债的价格波动。除了价格风险外。还有信用风险、再投资收益风险、国家政治风险等等。一般认为个人都是风险回避者,所以一种资产风险上升时,会减少对其的需求。

(5)流动性。个人在选择资产时,会考虑到未来偿付的可能性,因此必须保留一部分易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资产,以满足自身交易和支付的需要。最明显的例子是,即使出现严重通胀,人们也会保留一些现金。

此外,个人在投资时还存在一定的偏好,这受到了风俗习惯、个人经历等的制约,是个性化的。一般来说,人们不会简单的选择一种金融资产,而完全排斥其他资产。相反他们会选择一个投资组合,将各种资产相搭配,力求使收益最高,风险最小,同时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这就产生了“资产组合理论”。

6. 论述利率的经济功能。

【答案】一般说来,利率的经济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介功能。指在各种主体以及各种市场间起联系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连接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变化状况的信息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动传达到微观经济决策中; 其次,它沟通金融市场与实物市场,两个市场上各种利率的联动性,使金融市场和实物市场之

间相互影响,紧密相关; 再次,它联系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利率变动将导致经济利益在三者间进行重新的调整分配。

(2)分配导向功能。指国民收入通过利息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引导投资方向,以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首先,在借贷双方的初次分配时,利率从总体上确定了剩余价值的分割比例; 然后,利率可以调整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使盈余部门的资金流向赤字部门,对整个国民收入在各领域的投入进行再分配,对资金流向和流量加以引导和调节,提高效率。

(3)调节功能。指通过利率的灵活变动,可以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促使资金运动符合客观规律,促使各种比例关系得到合理调整。一方面,它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主要是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调节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 另一方面,可以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主要是调节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等,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的政策意图。

(4)动力功能。利率的存在能全面、持久地影响各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的实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走向繁荣。

(5)控制功能。利率的变动可以控制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使其达到平衡协调发展。例如,通过利率的调整影响投资规模、物价等等。

总之,合理的利率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四、论述题

7. 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什么特点?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

【答案】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以外的其它经营金融性业务的公司或组织; 也就是说,非银行金融机构属于金融机构,但不是银行。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组织、信用合作社等。

(1)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大的特点是它属于金融机构,但与商业银行、专业银行相比又有不同之处,它不属于银行。具体来说;

①非银行金融机构属于金融机构,是因为它们与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并无本质的区别。非银

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一样,都是以信用方式筹集资金并投放出去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②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又有所不同。

与商业银行相比,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吸收活期存款,而且不能吸收其他任何形式的存款;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比较狭窄且专业性较强,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有限的; 更为重要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只能做资金经纪人,不具备创造信用的能力。而商业银行则不同,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与它是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并可以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而且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商业银行能够在不减少储备的情况下,增加放款和存款,具有创造信用的能力。与专业银行相比,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同专业银行一样,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很有限,而且都必须在减少储备的前提下才能增加贷款,但是,专业银行可以吸收出活期存款以外的其他形式的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