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了解中学生在学习英语动词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时态的过程中常使用的中介语“be +verb(-s/ed)”形式中‘be’的作用。众所周知,时态学习是英语语法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而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又是其他时态学习的基础。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动词时态的学习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 他们常常说出或写出 ‘I’m want to play football.’ 和 ‘He is speaks English well.’的句子, 而不是 ‘I want to play football.’ 和 ‘He speaks English well.’的正确形式。因此,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be’在“be +verb(-s/ed)”形式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类错误,并试图发现造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以便帮助学生更快地学好英语。为此,我们根据语言学习理论,以及多年的中学英语教学体会和对学生的观察提出了三个假设:(1) ‘be’ 作为非正确的符号会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消失;(2) ‘be’ 是时态标志,尤其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或主谓一致的标志;(3)‘be’ 并非是形式上看似的被动语态的标志。 在对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六个自然班二百多名学生做出的语法判断的原始数据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在口语和书面作业中出现大量的、非标准的谓语表现形式,他们常常使用“be +verb(-s/ed)”的错误形式代替“verb(-s/ed)” 的正确形式。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在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非标准的“be +verb(-s/ed)”形式中的‘be’,既不是联系动词也不是助动词,‘be’是时态标志而不是语态标志。同时我们还发现,这种错误的出现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反映了学习者的水平,它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或消失。研究的结果大体上反映出学生习得动词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过程,了解了‘be’在“be +verb(-s/ed)”中的作用,三个假设基本上得到了证实。 本项研究的发现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有以下的启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一般现在时“verb(-s)”的教学是重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一般现在时“verb(-s)”的形式已基本掌握。而对于一般过去时 “verb(-ed)” 的结构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还是一个难点,仍需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尤其是在学生学习了被动语态后。此项研究对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起一定的作用,不仅对教师和学生,而且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者今后的研究也有所贡献。此项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了对学生中介语的分析研究对于英语教学方面的必要性,它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