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率敏感性资产
【答案】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到期的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即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产,主要有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银行优惠贷款利率和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等,同时从广义上来看,还应包括其未来现金流会随着市场利率而改变的各项资金项目。利率敏感性资产用可供选择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础,加上风险、期限等溢价。对确定为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项目,重新定价的频率由各银行自行掌握,如半年一次或每季一次。
2. 金本位制
【答案】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主要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最先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它是以黄金作为货币制度的基础,并实行金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制度。它具有4个基本特点: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清偿能力;第二,辅币与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第三,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第四,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它保证了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相一致,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本位币价值相一致,并具有货币流通的自动调节机制,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金币流通的基础不断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输入,战后也未能恢复金币流通,只能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这样既节省了货币性黄金的用量,又减少了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短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也使黄金的货币职能逐步缩小了范围。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没有金币流通,但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本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成金币或金块。本国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直接兑换黄金。金汇兑本位制进一步节省了黄金的使用,扩大了各国的信用创造能力,使黄金货币职能进一步减弱。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取消了金币的流通,而代之以价值符号,这样就失去了货币自动调节流通需要量的作用,货币流通不如金币本位制时稳定。在经历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各种金本位制相继为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既要从微观角度,又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两者应如何结合?
【答案】(1)微观角度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来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表现是引入机会成本变量。
(2)宏观角度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交易方程式都是分析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这些模型不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也不考察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从收入、市场供给等指标的变动状况来进
行考察。
(3)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的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另一方而,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4. 试比较货币乘数与存款乘数。
【答案】(1)所谓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 )是指货币供应M 与基础货币B 之比,用m 表示,即:
于是货币供应M 与基础货币B 之间的关系便
为
此式表示,货币供应成倍于基础货币,这个倍数就是货
币乘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通常把基础货币称为高能货币。
所谓存款乘数是指银行体系的储备增加,从而使银行存款成倍地扩张的倍数,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乘数原理发生作用的前提是: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而且借款人得到贷款后,会把贷款全部存入银行。另外,不光是中央银行能使银行体系的储备增加,从而导致存款成倍的扩张,公众对持有通货的偏好也能影响银行储备,从而影响银行存款。
(2)存款乘数与货币乘数是有区别的。存款乘数没有考虑银行关于超额准备金的决策及存款人关于持有通货的决策对银行存款的影响,仅仅简单地等于法定准备金率r d 的倒数。货币乘数显然不这样,它全面考虑到了法律规定、银行行为及存款者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全面考虑,让货币乘数具有了一个重要特点:货币乘数小于存款乘数。
从公式M=m×B 可知,当基础货币增加时,货币供应相应地增加,而且货币供应增加量是基础货币增加量的m 倍。如果公众不把货币持在手中而存入银行、银行也不留超额准备金,那么c 和e 便都为零,从而当基础货币增加时,增加的基础货币全部进入银行存款的扩张过程,货币供应的增加量便等于银行存款的增加量,货币乘数也就等于存款乘数(这意味着货币供应等于活期存款,流通中的通货等于零。但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供应中不包括银行储备)。然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当基础货币增加时,公众会把增加的通货的一部分持在手中(即c>0), 剩余部分存
入银行;银行也会把增加的储备的一部分留作超额准备(即e>0), 其余部分用于贷款发放出去。留在公众手中和银行金库中的这部分基础货币对银行存款的创造毫无作用,根本不会引起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张。因此,增加的基础货币中,只有一部分(不是全部)对存款扩张发生作用,而另外一部分则原封不动地停留在那里。这样一来,基础货币的增加所引起的货币供应增加量,就必然小于在增加的基础货币全部参加存款扩张情况下的货币增加量,这就说明货币乘数小于存款乘数(因为存款乘数是在增加的基础货币全部参加存款扩张情况下的货币供应扩张倍数)。
由于货币乘数小于存款乘数,货币供应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表示„图中,基础货币中的通货部分对存款扩张不发生作用,因此,货币供应中的通货等于基础货币中的通货。
图 货币供应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
5. 比较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答案】这是国家通过法律对于不同地位的货币赋予的不同支付能力。
(1)无限法偿指国家赋予本位币的一种无限制清偿的能力。本位币是一国基本的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本位币的而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法律规定,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是何
种性质的支付,接受方都不得拒绝接受。同时在使用上,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如使用非本位币支付时,对方可以要求改用其他货币,如要求将银行支票改为银行券等,而本位货币则具有最后的支付能力。
(2)有限法偿指法律规定辅币所具有的有限清偿的能力。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辅币一般用贱金属制造,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货币。为了防止辅币充斥市场,国家法律规定,每次支付时可在一定金额内用辅币支付,如超过一定金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为了能使过多的辅币自发流回国家手中,法律还规定,用辅币向国家纳税不受数量限制,用辅币向政府兑换本币也不受数量限制。
总之,两者的区别在于支付能力的+同,这种区别是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同造成的,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结果,反映了国家意志的人为选择。而具有不同法偿能力的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地位不同,一般而言,无限法偿货币是基本货币,而有限法偿货币处于附属地位。
三、论述题
6. 简述“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政策的争论。
【答案】货币政策的时滞等因素给政策的实施带来困难,并产生不良后果,这就在如何执行货币政策的问题上引发了争端。
货币学派主张,应制定“单一规则”来代替“相机抉择”,即中央银行应长期一贯地维持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