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大学1106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期货与期权

【答案】期货是一种标准化合约,交易双方签订合约时约定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或标的物,到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在约定地点交割,但可以在到期日前对冲,一般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期权则是一种选择权合约,指买方拥有在一定时间内或某个到期日,以一定的价格(执行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或期货合约)的权利,而卖方有配合的义务。

期货与期权的共性在于都是公开竞价交易,买卖远期标准化合约。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标的物不同。期货交易的是实物商品或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合约,而期权交易的则是一种选择权,即买卖金融商品或期货合约的权利;(2)投资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不同。期货双方权利义务对等,期权买方拥有权利,而卖方负有义务;(3)履约保证金不同。期货双方都要缴纳保证金,而期权只需卖方缴纳;(4)现金流转不同。期货现金流动出现在到期日或对冲时,期权合约签订时买方就要支付期权费;(5)盈亏的特点不同。期货双方盈亏都是无限的,期权买方锁定风险,而卖方则收益有限,风险可能无穷大;(6)套期保值的作用与效果不同。期货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转移了收益,期权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保留了收益的可能。

2. 商业性贷款理论

【答案】商业性贷款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论的重要代表。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是应注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这是因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由于存款是外生的,因此银行资金的运用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这种贷款期限较短,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组为贷款的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自偿贷款理论和真实票据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其缺陷是忽视了活期存款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而且以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自偿是相对的。

二、简答题

3. 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

【答案】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按照充当货币的材料不同,货币形式的演化过程可表示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1)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都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历史上,龟壳、海贝、蚌珠、

皮革、农具等各种商品都充当过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和影响较大的有贝币和谷币。

由于许多实物货币形体不一,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要求,所以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

(2)金属货币是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包括贱金属和贵金属,随着交换的不断扩大和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日益加强,币材的选择逐渐转向金属。最初是用贱金属作为货币的材料,大部分国家的币材都是铜,个别国家和时期也有用铁的。后来逐渐过渡到银,又由银过渡到金。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能满足人们对货币材料的客观要求,适合充当货币。这是生产力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要求。

(3)纸制货币是以纸作为币材的货币。历史上的纸制货币主要是商人或国家用纸印制的货币。现代的纸制货币严格说来有两种:一种是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发行的,在理论上称为“银行券”;另一种是国家凭借权力发行的,在理论上称为“纸币”。这两种纸制的货币曾经是同时流通的。目前一般流通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称为“现金”或“现钞”,属于信用货币。

(4)存款货币指可签发支票的存款,又叫“存款通货”,和上述有形的实物货币不同,这是一种无形货币。现代银行为客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客户可以签发支票用以支付,银行通过支票的收付替客户结清债权债务关系,改变客户在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的数额,这个过程称为转账结算,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在转账结算中存款发挥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所以是一种货币形态。在当代各国和国际性金融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中,存款货币和现钞合称为“货币”。

(5)电子货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存款或信用支付工具,亦称“数据货币”。自电子计算机运用于金融业后,各种信用卡或银行卡正在逐步取代现钞和支票,成为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许多交易结算都利用银行系统的电子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化转账支付。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银行转账清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将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币材也不断随之发展,从一般商品到贵金属,再到纸制货币或无形的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货币形式还会出现动态的发展。

4. 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职能?

【答案】(1)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际货币;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这一职能是货币其他基本职能在国际间的延伸和发展。

(2)理论上,信用货币没有实在价值,是依靠各国法律在境内流通,不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但是目前一些信用货币实际上执行了这一职能,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元。这主要表现在:绝大部分国家都将美元作为本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国际贸易用美元作为标价货币或结算货币;在国际经济组织的报告和统计数据中大多用美元作为计量标准等。美元之所以能行使世界货币职能,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

①美元可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持有美元便于必要时转化为所需货币。

②美元的价值比较稳定,降低持有的市场风险。

③美国经济发达,国力强大,信用度高,货币价值与兑换有保障。

④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优势地位;且份额较大,促进了美元被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日元和欧元也开始行使国际货币职能。

(3)从国际经济实践看出,不是所有主权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充当国际货币,就人民币而言,目前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国际货币地位。这是因为:①人民币虽然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可以用于对外贸易的计价结算,但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持有人民币在转化成其他币种时有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它被广泛接受。②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很低,用它购买商品进行支付不够便利。③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日渐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尚不能被广泛接受尤其难以被西方国家接受并作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④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存在分歧,国际关系存在着波动的隐患,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部分西方国家也不可能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

(4)虽然目前人民币不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世界货币,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亚洲周边国家中国力较强,加之亚洲金融危机至今汇率一直保持坚挺,信誉较高,因此在边贸中已广泛用作了计价结算和支付手段, 甚至成为部分国家与个人乐于保留的储藏形式。在亚洲货币区域化进程中,人民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化的世界货币。

5.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案】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因此凡是影响和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财务约束

条件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时间间隔两个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是其总财富的一部分,而收入的数量往往决定着总财富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同时,收入的数量对支出数量也有决定性影响,收入多则支出多,而支出多则需要持有的货币量也多。

如果人们取得收入时间间隔越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反之则反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收入通常是定期地取得,而支出则是经常陆续地进行,在两次收入的间隔中,人们要持有随时用于支出的货币。两次收入的间隔越长,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越多。

(2)信用的发达程度。如果在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人们所需要持有的货币就会少些,人们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货币先投资于其他金融资产,待需要使用货币时,再将其他金融资产出售以换回现金。另外,在信用制度发达的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交易可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来结算,这也减少了货币的需求量。而在信用制度不发达,融资不方便的经济中,人们要取得现金或贷款不太容易,于是人们宁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