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化石能源和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自然资本供需失衡,全球变暖势不可挡,水资源短缺已然成为全球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生态文明评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从繁荣到衰败,生态环境恶化脱不了干系。现在将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必然有其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本研究选取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四川省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耗竭、全球变暖和水资源短缺三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生态压力指数、温室气体排放指数和水资源压力指数,整合为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并划定了生态文明等级。
本研究首先核算了四川省1990~2013年及其21个市(州)2009~2013年的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省的自然资本供需矛盾、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水资源供需状况。然后分析了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将全省划分Ⅰ、Ⅱ(A)、Ⅱ(B)、Ⅲ四大生态文明类型区。最后对各类型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及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上述计算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1990~2013年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3.76%,而生物承载力变化较小,引起生态压力指数年均增长2.91%,生态安全等级从中上(Ⅱa)下降至极低(Ⅲc)。从空间上看,甘孜和阿坝生态安全等级为极高(Ⅰa),广元为中等(Ⅱb),凉山为较低(Ⅲa),雅安为很低(Ⅲb),其余17市生态安全等级均为极低(Ⅲc)。
(2)四川省GHG排放总量、人均和单位面积GHG排放量年均增长分别为3.37%、3.22%和2.87%。虽然GHG排放等级始终为较低(Ⅰc),但其指数年均增长4.78%。从空间上看,阿坝、雅安和甘孜GHG排放等级为碳汇(Ⅰa),南充、凉山、绵阳、巴中、遂宁、资阳、广元、广安、德阳、达州、宜宾、泸州和成都为较低(Ⅰc),自贡和眉山为中下(Ⅱa),乐山为中等(Ⅱb),内江为较高(Ⅲa),攀枝花为极高(Ⅲc)。
(3)四川省人均水足迹2005年之前年均增长1.31%,之后年均减少1.04%。水资源压力指数略有增加,压力等级1990~1997年始终为极低(Ⅰa),1998年后徘徊于极低(Ⅰa)和很低(Ⅰb)之间。从空间上看,阿坝、甘孜、雅安、凉山、广元、乐山和绵阳水资源压力等级为极低(Ⅰa),巴中、眉山、宜宾、攀枝花为很低(Ⅰb),达州为较低(Ⅰc),泸州和德阳为中等(Ⅱb),广安和成都为中上(Ⅱc),南充和资阳为较高(Ⅲa),内江、自贡和遂宁为极高(Ⅲc)。
(4)1990~2013年四川省生态文明指数从0.77下降到0.56,年均下降0.56%。生态文明等级从较高(Ⅰc)下降至中等(Ⅱb),生态文明水平不断降低。从空间上看,阿坝和甘孜生态文明等级为极高(Ⅰa),雅安和广元为较高(Ⅰc),凉山和绵阳为中上(Ⅱa),巴中为中等(Ⅱb),宜宾、达州、乐山、眉山、泸州、德阳和广安为中下(Ⅱc),南充、资阳和成都为较低(Ⅲa),遂宁为很低(Ⅲb),自贡、内江和攀枝花为极低(Ⅲc)。
(5)四川省可分为Ⅰ、Ⅱ(A)、Ⅱ(B)、Ⅲ四大生态文明类型区。Ⅰ类区应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坚持清洁发展,推进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和清洁能源等发展模式。Ⅱ(A)类区应选择绿色和循环发展道路,推进绿色产业和“五位一体”的循环林业发展模式。Ⅱ(B)类区应选择循环和绿色发展道路,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工业园模式。Ⅲ类区应坚持走低碳和循环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推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低碳经济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模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