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海大学050地球科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某些地壳运动表现为突发的、急剧的形式,例如地震。
(1)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全球尺度上,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部分海底上升为陆地; 地壳下沉使海水入侵,原来的陆地变成海洋。
(2)地壳运动具有小同的幅度和规模。地壳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加上小同的方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幅度和规模。当运动的方向在长时期内保持一致而且速度较快时,其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大; 若运动方向多变或速度较慢,则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小。运动幅度不同,其规模和影响范围也就有差异,大者可波及全球或整个大陆,较小者仅涉及局部地区。
(3)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它是大陆和海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控制着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区域性的地壳水平运动所产生的平移断层,可造成平行岭谷的水平错动,改变水系的格局,甚至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
2. 地球的振荡和地球的摆动有何异同?
【答案】(1)地球的振荡
由于具有弹性,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受激后能够产生无穷多种振型的自由振荡。
其中两类基本的振荡方式:周期性的涨缩振荡和栩转振荡。
(2)地球的摆动
地球具有摆动运动,而且是以赤道圈为轴向南北极方向摆动的自摆运动,还有公摆的运动,自摆一往返就是一周年,地球上的四季变更就是因地球自摆决定的,如地球南极逆太阳光而摆进
时,则北极是顺太阳光而摆的,当摆到顶幅时(摆动的最大限度)南极则为极昼,北极则为极夜。
(3)两者的异同
①相同点:两者都是地球作为整体的运动;
②不同点:地球的振荡是由于地球的弹性性质;
地球的摆动则是由于:
a. 地球的质量分布存在巨大差异,而且重力平衡点不在赤道;
b.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
3. 海啸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1)海啸定义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或海岛火山爆发以及海底塌陷、滑坡和地裂缝等激发而引起的一种重力长波。因此可以看作是它们(尤其是地震和火山)引起的一种次生灾害。
(2)海啸的能量来源
①地震
海底地震的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km,且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尽管无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作用或海底的弹性震动也可以引起比较弱的海啸,但一般情况下,海啸皆伴随着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而发生。
②海底或海岛火山爆发
③海底塌陷、滑坡和地裂缝。
④海底进行的核爆炸
海底进行的核爆炸也引起过人工海啸,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研究海啸的一种有效手段。
4. 试述成土母质、气候与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案】(1)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类型往往决定着土壤质地的类型。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
5. 海洋和大陆对气温和降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海洋和大陆差异对气温的影响:
由于海陆表面热容量的巨大差异,海洋上气温的日、年变化比陆面上小得多。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陆地增温速度比海洋快,海洋温度比同纬度陆面低。此时的南半球陆面冷却降温速度比海洋快,洋面温度比同纬陆面高。此时,北半球的陆地是热源; 海洋是冷源; 南半球的陆地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陆面增温比洋面快,洋面温度比同纬陆面低。此时,北半球陆面冷却降温比洋面快,洋面温度比同纬陆面高。此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海洋是热源; 南半球反之,海洋是冷源,大陆是热源。不管陆地还是海洋,是热源时,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有利于低压形成或加强。是冷源时,反之,有利于高压的形成或加强。随着季节的转换,大陆和海洋上的气压系统的性质或强度也产生变化
(2)海洋和大陆对降水的影响
①海洋上绝大多数是锋面雨和气旋雨;
②在温带大陆西岸,气旋活动频繁,尤其是在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锋面气旋最强,所以气旋雨也很多; 愈向内陆,海洋气团变性愈甚,空气愈来愈干燥,降水量就逐渐减少,到了大陆中心就形成干旱沙漠气候。
6. 何谓大气环流? 从成因分析全球行星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1)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2)气压带的分布:
①赤道附近终年受热,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到高空向外流散,导致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
②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而高空伴有空气辐合,导致气柱质量增加,在低空形成高压区,称为极地高压带。
③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逐渐流向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④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全球的7个低空纬线方向气压带。
(3)全球行星风带的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问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在北半球地面风是西南风,而南半球是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