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16学前教育学[专业学位]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园所可以通过( )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疑问和难题。

A. 咨询活动

B. 家长委员会

C. 家长学校

D. 电话联系

【答案】A

【解析】园所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咨询活动,解答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疑问和难题。也可以将其固定为一种制度,在园所中专设咨询室向家长开放,及时有效地帮助家长解答一些问题。

2. 社区教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服务、互惠、互利的一体化教育,始于(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20世纪9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答案】D

【解析】社区教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70年代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答案为D 。

3. 对儿童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

A. 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 按老师规定的程序活动

C. 为了让儿童舒展筋骨

D. 在活动中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答案】D

【解析】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儿童活动即在活动中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4. 儿童到( )岁左右时己基本会说本民族语言。

A.1.5

B.2

C.2.5

D.3

【答案】D

【解析】随着大脑的成熟及与他人交往的不断扩展,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到3岁左右时就己经基本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

5. ( )幼儿的思维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渡。

A. 学前班

B. 小班

C. 中班

D. 大班

【答案】C

【解析】中班幼儿思维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渡,意志力逐渐加强,行为有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过集体生活时能较好地遵守规则,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6. 认为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这种作用模式是( )。

A. 诱导

B. 维持

C. 递进

D. 促进

【答案】D

【解析】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份种作用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只是使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的方向和顺序。如果没有后天经验,儿童可以向前发展。第三种模式是“诱导”,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生与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7. 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的方式是( )。

A. 直接“教”的方式

B. 间接“教”的方式

C. 灌输的方式

D. “填鸭式”教育

【答案】A

【解析】直接“教”的方式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 而间接“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终结,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

用等,迂回的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答案为A 。

8. 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是( )。

A. 演示法

B. 范例法

C. 观察法

D. 示范法

【答案】A

【解析】演示法是直观形象法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一起使用。教学演不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9. 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能增强其爱国的情感、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等,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一点是发挥了( )。

A. 社区文化的教育性

B. 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C. 社区资源的文化性

D. 社区环境的文化性

【答案】B

【解析】幼儿园将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可以扩大教育的空间,而且还丰富和深化了教育内容。这种做法发挥了社区环境的教育性。因此,答案为B 。

10.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 )方面。

A. 入学的适应性

B. 幼儿身体素质

C. 文化课学习

D. 社会性培养

【答案】A

【解析】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因为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也关系到其以后的生活质量和在小学的学习质量。幼儿只有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后,才能安心学习、生活,进一步发展。因此,答案为A 。

11.“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该目标属于幼儿全面发展的( )。

A. 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