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灾害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案】记者在灾害新闻采访中应当强调和注意的事项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灾害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报道就存在、就多发生,也不因不报道就不存在、少发生。报道灾害与丑化、损害国家形象也无必然关系。中国记者应当尽快纠正“灾害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旧观念,历史告诉我们,新闻报道排斥灾害新闻,其本身就是一种灾害。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改变观念,勇敢、迅速地向人民告知灾害的真相,让人民直面灾害的悲剧性质,激发起危机感和责任心,呼吁本国人民及国际社会的援助,与党和国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努力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
(2)热情讴歌,正确导向
不回避灾情,直面灾害的悲剧性质,但又不是被动、消极地被灾害牵着鼻子跑,而是主动积极地采集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事实,热情讴歌抗灾救灾的壮举、义举,在灾害新闻中融入科学和理性,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力量和希望,这是灾害新闻所必须高扬的时代主旋律。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围绕这一主旋律挖掘材料。这是因为,大面积的灾害肆虐,事关国计民生、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记者千万不可凭一时的感情冲动,不分主次地乱采乱写一气,一定要坚持主旋律。我国近些年来的洪灾、旱灾、地震等灾害报道,既按新闻规律办事,真实客观地报道了灾情,又坚持主旋律,高奏正气歌,上上下下、国际国内反映很好,给新时期的灾害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融入情感,弘扬人性
灾害新闻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其视角应集中指向人民。这是因为,一场灾害过后,人们感到痛苦、悲伤,灾区人民对重建家园表现了极大的渴望,广大受众对灾区人民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因此,灾害报道的人情因素格外突出。再则,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抗灾贩灾的主体,灾害新闻责无旁贷地应当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英雄业绩。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融人满腔的热情,从而才能推出极富人情味、感染力、感召力的佳作。
2. 人物专访有何特点?
【答案】相比较人物通讯、人物消息等体裁,专访的特点有:
(1)针对性
相对而言,专访要比一般通讯体裁更讲究针对性,选择的人和事及问题,应具有明确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不能随便访问,也不能泛泛问问,得有明确目的。
(2)代表性
访问什么人、提及什么事,要求具有代表性,即典型性。如台湾现当权者给统一祖国设置障碍,造成一部分台商到大陆投资办企业疑虑重重,那么就访问对台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准备实行素质教育,怎么贯彻执行等,就访问教育部部长。
(3)适合性
环境对人的心境影响很大,也常常影响访问的气氛。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说过:“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这样如果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的话,你至少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专访通常讲究访问时机的选择和访问场合的选定,常常时机和场合选择得适当,陡增。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新问题新矛盾也日趋繁多,访这一报道体裁快捷、灵活,且感染力强,因此,应大力倡导。不仅给专访平添现场感,且新闻价值也需要及时、迅速地作专题性的报道。
3. 简述隐性采访及适应的范围。
【答案】(1)隐性采访的定义及分类: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在今天,隐性采访已被新闻界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
隐性采访一般可细分为体验式采访和伪装式采访两大类。
①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指记者不暴露身份和目的,而作为社会普通公众去获取有关信息的采访方式。例如记者以普通购药者的身份,到药店了解处方药物的销售流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这就是记者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进行的体验式采访。
②伪装式采访
伪装式采访即以隐去真实身份的方法,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采访方式。例如,在广东电白县高考作弊案中,记者就伪装为愿意高价收购高考答案的人,以接近传送答案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想见,如果不使用这样一种伪装的方式,是很难接近警惕性颇高的犯罪嫌疑人的。
(2)隐性采访的方法
①寻找线索和线人;
②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
③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
④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
⑤贴身暗访;
⑥获取必要证据;
⑦隐性采访中的观察;
⑧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
(3)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
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它适用的范围包括:
①为了揭露社会不良现象或不道德行为,使用显性采访的方法无法达到日的,此时记者可以考虑谨慎地使用隐性采访手段。
②为了获取一些犯罪团伙,如毒袅组织、传销组织,或犯罪活动,比如毒品交易、买卖假文凭、私刻公章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罪证,如果记者公开身份和采访目的,不仅不能采访到需要的素材,还可能遭遇生命危险。这时,记者只能采取隐性采访。
4. 在采访中怎样处理新闻线索?
【答案】记者在采访中首先要善于搜集和寻找各种新闻线索,来源有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各种会议、简报; 记者的耳闻目睹; 日常情况的积累; 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互联网等。得到新闻线索后也要注意妥善处理。
(1)注重验证,不硬要顺藤摸瓜。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常常仅是事物的表象和假象,有时也因记者采访迟缓了,新闻事实原先的信息和信号己“变质”,以致被记者的采访实践所否定。因此,新闻线索只能是驱使记者去采访的引子或向导,记者以此可以也应该去顺藤摸瓜。但究竟有“瓜”瓜”还是“坏瓜”,则一定要靠实践去验证,千万不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硬性要摸出个“无“瓜”,是“好瓜”来。
(2)尊重规律,不要拔菌助长。新闻事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和规律,记者要尊重这个规律。当新闻事实还处于不成熟、不丰满阶段时,不要拔苗助长,或采用某种“催生术”,自欺欺人地将新闻线索当作新闻事实去报道。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新闻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即使是有价值的大新闻也不是随便抛出去就能产生大的反响,新闻报道得讲究时宜和“火候”,要密切配合形势,要吻合人们的需要心理,要等待最佳时机来利用新闻线索。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当记者手头握有若干新闻线索时,必须根据各线索的成熟难易程度,予以适当处置。或是先易后难,或是先近后远,或是先采写动态性新闻后采写非动态性新闻。否则,将可能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接触,肤浅模糊的认识,即使是重要的、有特别价值的新闻线索,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合理的、特别的处理,产生不了清晰、深刻的认识,而作了一般化的报道。
5. 地方记者的源流是什么?
【答案】我国新闻媒体的地方记者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1)从近代报刊发展“访事’,、“访员”开始创刊于1872年的上海《申报》为了建立通讯网,有两条明晰的线索:曾多次刊登启事,在全国许多城市招聘“访事”、“访员”。这些“访事”、“访员”,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地方记者的作用。后来《申报》正式派出驻外埠的记者,像邵飘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