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876新闻传播实务[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线索

【答案】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2. 隐私权

【答案】隐私权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性采访,尤其是电视隐性采访,往往采取“偷拍”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3. 摘录

【答案】摘录是指记者把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发现的有用材料有选择性地记录在自制的本子上。书籍和报刊是人类文明及现实社会状况的主要载体,认真阅读和学习书籍报刊对于记者掌握知识、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很有帮助。当内容过多不便摘录时,可以采用索引的方法。

4. 访问

【答案】访问又称“口头采访”、“谈话采访”、“访谈”,是采集新闻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记者有目的地同采访对象交谈,在有限的时间内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从活动对象上看,访问可以分为两种:①个别访问,即采访对象只有一个人,这种形式最为频繁; ②开座谈会、调查会,即集体采访,采访对象在两个人以上。

5. 观察

【答案】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是指人们有日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它是人们获得经验知识的方法。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察看体验活动。观察对于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离不开记者的观察。新闻采访对记者的观察有六点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6. “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的眼光”

【答案】“孩童般的眼睛”是指记者的观察应该像孩子一样,带着新鲜感去看待事物,时刻保

持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觉。“聪明长者的眼光”是指记者要用聪明长者这样阅历丰富,见多识广、鉴别力强的眼光去进行深刻的洞察,在纷繁的观察对象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而那些没有价值的事物,则可弃之不顾,以提高效率,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7. 反映情况

【答案】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广义而言,公开的新闻报道也是反映情况的一种形式。记者因职务的关系,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同上上下下各种人打交道,无疑能比较迅速地掌握较多的新情况。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不仅要求记者搞好公开报道,而且历来重视记者反映情况。

8. 新闻主题

【答案】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

9. 特派记者

【答案】特派记者是指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度称特派员。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报社、通讯社)、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与特约记者不同。特派记者一般负有较重的责任,到一些特殊的地区、单位去采访。与一般记者相比,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以及身体状况都更强。

10.机遇观察

【答案】机遇观察是指记者事先没有确定的观察对象、没有预定的观察目标,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记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或是采访过程中对偶然引起自己注意的事物或是遇到的新鲜事物进行的一种观察。这种随机性的观察虽然有其目标不确定的缺点,但它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或线索,获得的材料有时是十分新鲜而生动的,因此不能忽视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观察。

11.直面采访

【答案】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又称面对面采访。其特点是,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在采访方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记者运用这种采访方式,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①直接面对个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即个别访问; ②直接面对群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如召集三五个人开座谈会、调查会等。这两种类型,又以个别访问进行得最多最为频繁。

12.新人物

【答案】新人物是一个内容较广的概念,凡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的人物,都可以称作新人物。先进人物和新人物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先进人物一般都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等几种特征,所以理应属于新人物之列。不仅属于新人物之列,而且可以这么说,先进人物是新人物的突出代表。

二、简答题

13.记者在发现典型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记者在发现典型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识别真伪

识别真伪,是指识别真先进还是假先进。提出这个问题,是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过去曾出现过把假先进当作真先进来宣传报道的错误。把假先进当作真先进来宣传报道,在新闻媒体对先进人物的报道中虽然只占极少数,但造成的影响却很坏,对先进人物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2)要考虑典型性

对先进人物,并非每一个都必须登报,必须广播,必须上电视。表彰先进人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上新闻媒介的,应是那些最具典型性的先进人物。为此,记者要在众多先进人物中反复比较,进行选择。要挑选那些事迹最具典型性、思想最富教育意义,又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

(3)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实,典型性也应该包括针对性,越典型的事物理应针对性越强,实践证明,先进人物事迹的针对性越强,在群众中引起的反响就越大。

(4)推出全国性的重大先进典型,在一个时期内还要适度

经验证明,过少,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 过多,又难于消化,会削弱榜样的作用。适度虽小属记者掌握的问题,但对记者而言也有思考意义。

14.座谈会采访和记者招待会采访在运作上各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答案】从新闻采访的主体与采访客体(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主控权的掌握及参与人数)这一层面上看,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正好相反的两种采访样式。

(1)座谈会采访的特殊要求

座谈会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在新闻实践中,搞好座谈会采访除了要遵循新闻采访的一般规则和要求外,还要十分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①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要适宜。座谈会采访,邀请多少个对象为宜,应根据座谈会采访主题的需要决定。一般说来,一次座谈会采访以邀请四五个对象参加为好,最多不要超过十人。当然,对有些需要公开报道的座谈会,参加的人数可略多一点以显示其代表面。

②要认真做好会前的准备。举行座谈会采访之前,记者一定要把座谈采访的目的与要求告诉与会者,让他们有所准备。同时,记者要明确座谈会采访的范围和中心话题,以防座谈会上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