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比较文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起源于法国学派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
(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人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因此译介学的研究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关注重点往往在外国文学的“接收者”身上,因此讨论焦点多是译者、译文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人物、事件、文本三者并行不悖,同时十分关注文学交流的动态迁移过程,因此而丰富了影响研究的内在学术肌理。
2. 比较文学可从国外汉学中吸取些什么?
【答案】(1)梳理中外文学交流史
当今国际间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置身其间,理应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在这样做之前,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外播史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转来认识中国文学的特质,判断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继而在历史新时期向国人、向全世界进一步弘扬中华文明时,才有更加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而国外汉学本身就蕴涵着大量有关中国文学外播史的原始资料,以及与这一课题有关的文化信息。
(2)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
向外国读者译介中国文学,是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必山之路。外向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回顾中国文学外播史,我们不难看到国外汉学家代代耕耘,其译介之功不可磨灭。而国内这样的翻译家虽代不乏人,却为数不多,而且国内的译介学研究也不如国外活跃。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家的做法一一如何翻译传统术语,如何确定翻译方法,乃至如何深化译介学等等,当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3)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理论演为热潮,而译介之举决非为译介而译介,而是为自己的文学研究(有些是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译事既己有成,余下的就是如何消化吸收的问题。西方汉学家得风气之先,率先做了些移植西方文论用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尝试,在“洋为中用”方面提供了不少范例。
(4)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不仅有利十“阐发研究”的深化,也有利十我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深化。比较诗学的深入开展,可以昭示惟洋是从的谬误,截长补短的途径以及激活传统的方策。近年来国内学者多所创见,而西方汉学家在框架体系、言说类型、个案比较、术语辨析等方面提供的范例,我们也不可不知。
3. 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为什么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
【答案】并无“比较文学”之名的中国学术又有事实上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原因在于:
(1)中国古人向来强调“通达”
主张只有从多个角度来观照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中国古人常说要“圆鉴”、“通达”、“达观”,即是此种观念的表现。
(2)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常从不同的视点来进行“散点透视”
这种观照习惯的缺点是不易形成固定的专业意识,但对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来说,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先天性优点。
由此可见,只要与外来文化有相对深入的交流与接触,中国人便极易产生一种不期而然的“比较文学”意识与眼光。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便与西域一带的国家乃至更远的阿拉伯国家有着频繁的接触与交流。
4. 何谓大众文化,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如何?
【答案】(1)大众文化的含义
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2)文化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大众化的重要契机,其结果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日渐式微,经典文化受到挤压排挤,代之而起的是好莱坞大片、MTV 、通俗小说、时尚报刊、网络文学等“快餐文化”。甚至传统的比较文学和经典文学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大众文化以及文化研究的影响和冲击。
5. 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答案】(1)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推崇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影响社会过程。
(2)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
要了解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必须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主题是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一米利特的《性政治》,米利特大胆地向名作家
的权威性挑战,揭露出文学名作中的性歧视现象,并揭示出连文学大师们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性政治因素,发出了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必须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呐喊。米利特注重从研究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剖析文学传统中的性别形象差异,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并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
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己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批评家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女性经典作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提出新的阐释,同时也注意发掘被传统的文学史所忽略或被埋没了的女作家和作品,并且提出了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第三阶段,其发展趋向是对构建理论感兴趣,开始酝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突破。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一阶段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反抗传统文学史中的女性受压制被歪曲和被忽略开始,逐步发展到批判父权中心主义文化,探索女性的存在方式和社会价值。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来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在整个批评话语分析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6.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