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66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答案】土地出让收入是市县人民政府依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收取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等。
2.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答案】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一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财政支出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
(1)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在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税收,如果以公债方式来对经常性支出筹资,实际上就是将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递延到未来,这样就会使公共物品的受益与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上发生差异。
(2)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的明显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意味着本期享用的公共物品,本期付出代价; 二是国债,意味着未来享用的公共物品,未来时期付出代价。
3. 贸易条件
【答案】贸易条件,是指在国际交换中一国以出口换回进口的条件,或者以实物形态来表示,就是每出口一个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换回的进口商品越多,说明贸易条件越有利,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大。贸易条件决定着各国分享国际贸易的利益比例,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说明该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比例增大。
4.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答案】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是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简目中“收入分类科目”列出的类级科目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①税收收入款级科目中列举了我国现行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②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款级科目列举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险等基金收入。
③非税收入款级科目中列举了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④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包括内外债贷款和转贷的收回本金收入。
⑤债务收入,即内外债收入。从财政理论上说,财政收入形式还可以有铸币收入(或铸币税)
,我国目前还没有计算这种收入。 和通货膨胀收入(或通货膨胀税)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变化以及财政收入构成变化的趋势。
5.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答案】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上年GDP 的增长额。
6. 共享税种
,是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按一定【答案】共享税种全称“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比例分成的税种。分享比例随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经济的发展而适时调整,便于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凡有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税种,常列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在中国现行税制中,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资源税和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 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 证券交易税原定中央地方五五分成,从1997年起,调整为80%交中央,20%留给地方。
代表GDP 增长率,代表当年GDP 比
二、简答题
7. 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规定投入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我国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财政对“三农”投入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实施,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于2004--2006年问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968.3亿元。
②财政补贴。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④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从2004年开始在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国家开发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日前试点范围继续扩大。
8. 简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财政补贴指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由此,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表现在: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①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
②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
,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加补贴)
(3)财政补贴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一般来说,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由私人部门去承担更有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都会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上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