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多项选择题核心的编写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答案】多项选择题是考查阅读理解、听力理解等语言技能时常用的题目形式。这种题型的最大好处就是评分客观,而评分客观可以为测试可靠性(信度)提供一定的保证。多项选择题的编写原则具体包括:

(1)题干本身要有意义并且应该是一个清晰的问题,应该清楚地点明问题的实质,让被试明确被询问的究竟是什么? 不要让被试猜测你要问他什么。

(2)主干语应尽可能多地包含试题内容,共含的因素、重复性的词语(如相同的叙述或修饰成分)应放在主干语中,而不要在选择项中重复使用,备选答案则要尽可能精练。

(3)题目与题目之间或答案与答案之间应避免相互依赖,相互包含或相互暗示。

(4)一个题目应该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

(5)每个迷惑项都应该似是而非。

(6)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试题的备选答案应尽可能回避语料中原有的措辞。

(7)所有备选答案难度应大体相当。

(8)所有备选答案应尽可能涉及同一类事物、活动或同一领域。

(9)备选答案若用解释性语言,应避免牵强附会。

(10)所有备选答案在语法上应该与主干语一致。

(11)备选答案在形式上应尽可能避免任何可能的暗示。

(12)整个测验中正确答案的位置不应固定,应保证出现频率相等,出现顺序随机。

总之,上述各条编写原则围绕着一个核心原则,即在设计多项选择题的题干和备选答案时,应尽可能避免任何对考生有意或无意的不必要的暗示,因为这类不必要的暗示往往会削弱题口的区分能力,最终导致整个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被降低。

2. 信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如何从测量学的角度理解信度的概念?

【答案】(1)信度的基本概念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一个高质量的测验,对同样一组被试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不变。即信度指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测试条件下,使用同一测验

,对同一组被试实施多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或者使用同一测验的不同版本)

(2)信度的测量学概念

从测量学的角度看,信度指测量结果所反映出的系统变异的程度,即指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的比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为实得变异数(实得方差)为误差变异数(误方差)。

3.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

【答案】(1)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的相同点

①教学目的相同,即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②教学性质相同,即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③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等相同。

④学科理论基础相同,即都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2)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的不同点

①教学环境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②教学内容不同

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测试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即学生目的语,我国的英语等教师的母语大都不是学生的目的语。

4. 简述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并任举一本你所知道的汉语教材进行评述。

【答案】(1)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历史

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和建设走过了50年代到70年代的结构法教材时期,和80年代到90年代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现在正跨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时期。

①结构法教材时期(50-70年代)。对教材编写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己经开始。1950年第一批东欧留学生来华,1958年,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也随之开始,邓爵等编写的《汉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70年代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商务印书馆的《基础汉语》和《汉语课本》。到21世纪初,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己有数百种,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各类初中级教材。

②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教材时期(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教材编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不断深入,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使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基础汉语教材主要有李培元等编写的《基础汉语课本》和刘殉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以及鲁健骥等编写的《初级汉语课本》。90年代初期以来,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数量急剧增加。。

(2)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四五白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研究方面,仅在主要专业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上发表的有关教材研究的论文就有

,,为真变异数(真方差)

二百余篇,还有数十种对外汉语教学专著中论及教材编写问题。

但是,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①教材的质量和品种不能很好满足教学的需要; ②缺乏基础研究,影响到教材的科学性; ③教学法的大胆探索不够,教材缺乏多样化; ④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不够。

(3)刘殉《实用汉语课本》刘殉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以句型、功能、结构相结合为教材编写原则,试图通过句型训练、功能项目替换练习、语法分析等综合训练,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教材注意到从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接近生活真实的语言环境,有意识的介绍了文化背景知识,语法注释较多地结合了汉外对比和语言交际功能。教材最早吸收丁功能法的长处,探索了结构、功能和情景相结合的编写路子。不但代表了到那时为止的综合教材的最高水平,而且为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做出了贡献。

二、论述题

5. 概括一下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基本情况。

【答案】对教材编写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

(1)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情况20世纪50年代王学作、柯炳生《试论对留学生讲授汉语的几个基本问题》(1957)一文谈了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材编写”。文章强调教材编写要受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的制约,这些原则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 同时又要注意语言科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课文内容应以现代和近代为主,同时应注意体裁的多样性。

(2)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情况

钟权写于60年代中期的《15年汉语教学总结》(1979)一文,对1950年以后的15年间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其中在讨论教材编写问题时总结和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教材编写如何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②课文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③打汉语基础与专业学习的关系;

④精读和泛读的关系;

⑤如何有计划地安排生词重现,如何处理课文字数与生词量之间的关系;

⑥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不断改进的关系。

(3)20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材编写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对教材编写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也随之不断深入,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分作以下几种情况:

①对教学理论、教学法、课程改革和建设等研究中论及教材问题,或在有关论著中辟专章专节讨论教材编写问题;

②结合教材编写实践,对教材编写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

③直接对教材进行全方位调查、综评或对某一阶段的教材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