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1)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收效不大

在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服从“教”。所以,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处在被动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则取决于教师本人对语言的认识和教学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无论教学力一法如何改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成果显著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教学中开始重视学习主体的价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

,根据“学”的需要随时调整“教”,点,“教”服从“学”“教”的依据是“学”。学生学什么,怎

么学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教”是帮助学生“学”或引起学生“学”。“教学”是师生共同的、互动的活动。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辅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意味忽视教师的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放任自流,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助、促进、引起学生学习比以教师为中心的“精彩表演”要难得多。下因为以学生为中心了,教学理论的研究也从单单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转到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语言学习习得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探讨上来了。

2.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案】对各类各门课程的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最广泛的课题之一。许多学者的研究涉及综合课、专项技能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并深入到对各教学阶段的课程特点和一些实验课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课程的任务或目标、课程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都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的特点主要包括:

(1)综合课的技能培养取向

综合课也称为精读课。现代综合课则具有明显的技能培养倾向。综合性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在技能训练方式上。传授语言知识和规则可以看作综合课的首要任务或基础性任务,但它的核心任务还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是以听说技能为重点,包括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

(2)专项技能课的微化训练倾向

技能就是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对言语技能的深入研究,技能的细化分解成为可

能,专项技能课越来越倾向于针对各项能力的微技能训练。微技能训练就是把各项言语技能划分为更小的微技能,通过对其中一些主要微技能项目的逐一训练和对相关微技能项目的组合训练,促进该项技能的整体提高。

(3)各类课程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

口语交际能力中心化倾向是指各类课程大多以口语交际能力为出发点或落脚点。对外汉语教学虽然突破了单一课型的局限,实行分技能设课,而且课程门类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丰富,但各类课程大多将课程目标具体地指向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或以口语交际能力为教学重点,或采用口语与其他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的方式,各项练习也大多集中于或最终落实到口语练习上。

(4)课程的活动化倾向

课程的活动化倾向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课程教学的活动化方式以及活动性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语言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课程除了要向学生呈现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意义、有计划的活动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特别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学用平衡,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5)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倾向

课程不仅体现为具体的教材,而且深受教材水平的制约,课程与教材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学者研究课程是通过研究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而进行的,许多教学形式的课程设置也重点以教材的教学效果和教材的适用程度来考虑,而且教学设计人员、教育者和学习者对教材的关注也远远超过对课程本身的关注,不少新设课程和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听说课、视听说课、实况听力课等等,都是通过教材的确立而普及推广的。

(6)课程的规范化倾向

课程的规范化倾向是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的一个特殊研究成果,也是对各类课程研究成果的一个全面性总结。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进一步探讨。

3. 谈谈20世纪50-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和研究重点。

【答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理论研究的范围宽窄不一,理论意识强弱不同,研究成果多寡不等。但是,教学理论研究总的趋势是步步深入和完善的。

(1)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①理论研究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属于探索阶段。但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当时和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都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

20世纪50年代,教学上的需要促使人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汉族学生的母语文教学; 要根据外国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 对外国人和国内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应

以词汇和语法为中心。

(2)20世纪6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①理论研究的特点

60年代中期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但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多,代表性的成果是由钟梗执笔的《15年汉语教学总结》(1979)。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教学理论和原则不仅对当时和后来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

《15年汉语教学总结》一文对建国15年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理论探讨。文章在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原则。

a. 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实践性原则

强调学生所学的是实践汉语,必须“通过大量接触和运用语言材料来掌握语言”。指出“实践性原则贯穿在各个阶段、各门课程中”。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应“精讲多练”。

b. 主张“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

c. 主张整个教学过程是综合性的

即“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综合在一种实践课内”。文章还广泛涉及了课程设置、汉字教学、考试安排、教材使用,以及语音、语法、短文教学、精读和泛读教学等各种问题,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和理论概括。

(3)20世纪7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

①理论研究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理论研究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说成果不算多。然而个别方面的研究却得到了深化,如对实践性原则的理解。同时把理论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明确树立了理论研究的学科意识,为教学理论的研究确立了目标,展示了高度。

②理论研究的重点

吕必松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中,对以往提出的实践性原则进行了新的解释。

“实践性原则不但包括课堂教学的方法,而且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 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教材中。即它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一些观念,不仅深化了对实践性的认识,也大大拓宽了实践性原则的应用范围。

4. 如何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

【答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个学科。当我们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资格时,首先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再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科学体系,最后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成果。综观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都与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