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

【答案】(1)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的相同点

①教学目的相同,即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②教学性质相同,即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③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等相同。

④学科理论基础相同,即都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2)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的不同点

①教学环境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

②教学内容不同

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测试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即学生目的语,我国的英语等教师的母语大都不是学生的目的语。

2.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答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要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练为重点,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因为学习语言不是学一种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同样,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也必须要反映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规律,要体现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1)课程即学习过程,即语言的内化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是学习者学习和习得汉语的主要途径。与母语习得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这一形式来实现的,课程本身应当反映这一过程并且能够部分地实现这一过程。课程是学习者发现汉语规律、寻求汉语规律、并对原有语言规则系统进行重组和内化的保证。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应该有侧重地指向任务活动。言语技能的获得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大量、反复的技能训练,学习者才能学会第二语言。语言教学的课程本身应当就是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合。教学活动包括语言操练活动、

技能训练活动、模拟交际活动、语言实践活动等等。

(3)课程即教学科目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应当反映语言学习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其教学科目以细化和分解本学科内容为主,如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知识等,或独立成为科目,或结合组成科目。同时相关的人文知识和国情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学科目列为课程。这些教学科目主要以讲授为主。

(4)课程即文化意识的再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包括文化对比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含义。第二语言学习一般是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和文化意识已经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一差异给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造成的文化不适应症,都需要我们在课程中予以重视和解决,虽然解决的办法有时是隐性的。实际上,第二语言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文化内容的教学,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前提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责无旁贷。

3.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日前研究的状况如何?

【答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任务型语言教学,既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又是在学习行为理论指导下的习得活动,其本身体现为一种过程,是一种职业行为。

(1)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关乎“教什么”的问题,关涉到以下几个方面:教谁、教什么、教多少、何时教、如何教。

①“教谁”

首先,要注意学习对象,即外国留学生。他们不同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

②“教什么”

外国留学生,他们的其他知识与技能正日趋完善,他们善于类推,精于比附,故而难免把己知的语言规则的某些部分用于学习之中。所以我们说,教师不是教他们习得语言,而是教授某种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培养新的语言习惯。

“教什么”是汉语本体研究的中心,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彼无我有”或“彼有我无”的语言现象。

③“教多少”

“教多少”是个“量”的问题,比如对汉语语法,我们就有取与舍、详与略之分,这个问题需要在与学习者的母语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权衡斟酌之后方可定夺。

④“何时教”

“何时教”是根据语言点的难易度排列教学顺序的问题。陆检明先生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汉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说,需进行以下一些基础研究:各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汉字、词语和语法要点? 各个汉字、词语、语法要点在教材中出现时孰先孰后? 复现率为几? 递增率为几? 以及怎样根据不同母语地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字表、词表、语法要点表?

⑤“怎样教”

,因时、因人、因目的不同而异,归纳法、演绎法、解释法、操练法……方法各“教无定法”

异,惟我所用。

⑥“教学过程”的逐步完善

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首先是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所持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求最有效的学习框架。它包括四方面:大纲制定(用以指导教材编写及规范课堂教学); 课程研究; 教法研究; 测试与评估。

总之,“怎样教”的问题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研究,涌现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对教学原则、教学法路子、形形色色的教法,乃至各种各样的教材和教学技巧,讨论相当热烈,成果颇丰,这都充实并完善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

(2)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的发展

对外汉语学习理论与学习规律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它己迈出传统语言学的范畴,而广泛地借鉴了许多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3)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有待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过程的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对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从认知过程的角度,结合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重新审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学与学习问题,发现过去对一些问题有所忽视。总体来说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意不够。

例如在探索语言教学与习得共性的时候较多地考虑了教与学中的共性问题,而对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关注不够,忽视了对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

又如就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观察,限于条件,不少学校多是各国学生混合编班,使用的是通

,甚用教材,往往采用了一种教法一以贯之,最后应用统一试题进行测试。不仅难于“因材施教”

至不能针对不同母语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实施不同的语言训练。

4.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有何特色?

【答案】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汉语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研究“对外汉语”与研究作为母语的汉语在目的、内容、方法、手段上均有很大的差别。

(1)旨在培养外国友人的汉语交际能力

研究对外汉语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与韵律,了解汉语词语用法与搭配习惯,明白造句原理与句子组装规则以及正确、得体的汉语表达方法,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

(2)内容上要求阐明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通之处并揭示汉语的独具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特别应点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3)研究方法多用语言对比分析、教育测量与统计等

这种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研究,体现了本学科的研究特点,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